大学生每月2000元生活费够用吗

返回

给少怕不够花,给多怕乱花,家长的求助帖引发热议

大学生每月2000元生活费够用吗

作者:本报记者 姜赟 通讯员 朱张津 白聿辰 孙淑凡 徐阳奕 阅读数:0
每年“双十一”“双十二”等过后,高校都会迎来快递高峰 视觉中国 供图

  从本周末开始,杭城的大学陆续开学,大学家长又开始纠结每个月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给少了怕不够花,给多了又怕乱花。

  最近,一位妈妈的求助帖在某社交平台上火了,这位妈妈称,自己在杭州读大学的女儿觉得每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不够花,想涨到3000元,她想知道,“2000元是真的不够吗?”

  此贴发出后,立即引起了网友热议。有过来人表示,自己上大学那会儿每月1500元钱绰绰有余,也有网友现身说法,列举了现在的物价,表示每月2000元只能算勉强够。

  普遍每月1500元~2000元

  “精打细算”很重要

  “我会在月初就规划好每周甚至每天的餐费,尽量减少外卖开销,还会趁有折扣活动时,囤一些零食,别看一次性花得多,但实际上分摊到每件,却比单独买划算多了。”在杭州读书的大三女生小张对每一笔花销都非常有规划。

  小张称,自己的生活费固定每月1500元,“我和身边同学交流过,这在我们学校,只能算中等偏下的水平。”她向记者罗列了自己的日常开销,其中吃饭是大头,“早餐大约花费5~7元,午餐花费在15元左右,晚餐花费略少,在10元左右,我偶尔还会买点水果,满足日常营养需求,这么算下来,一个月的伙食费在1000元左右。”

  对于日常穿衣打扮,小张的需求不高,“我一般都以舒适整洁为主,仅在换季时添置一两件新衣,分摊到每个月不会超过200元。”

  虽然没有太多的生活费用于社交,但小张总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参加学校的各种免费讲座、社团活动,约上室友和同学去周围景点打卡,窝在宿舍里追剧……她认为,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充实的内心,而非物质的享受。她坦言,自己在“精打细算”中,逐渐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也学会了如何理财。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杭州本地高校就读的大学生普遍生活费在每月1500元~2000元。不少学生表示,这也成为了他们衡量自己花多花少的标准,一旦超过2000元,便会生出紧迫感,提醒自己下月要注意节省。

  大一女生小傅告诉记者,报到前几天,全家就开会讨论过生活费这件事,最终定在了每月2000元。“我姐姐在杭州读大学时的生活费是每月1500元,到年底,她还能攒下一笔钱去旅游。但毕竟七八年过去了,全家决定给我额外增加500元,目前看来完全够花,哪怕个别时候花超了,也有先前攒下来的钱填补。”

  小傅也分享了自己的“省钱秘籍”,“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从家里多背一些生活日用品带回学校,这样自己在学校就能少花点。”

  拓展兴趣、接触社会、旅游

  靠“兼职”贴补生活

  采访中,也有不少学生表示,不同城市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大,自己换了一座城市求学后,发现原先的生活费不够用了。

  研二学生小赵来自陕西,他觉得杭州比起老家的物价高出许多,差别最大的一笔开支,在饮食方面,“在老家读大学时,每个月花在吃上不会超过1000元,而现在,起码翻一倍。”

  小赵算了算,自己的月支出在3500元左右,而家中每个月仅给2000元,这1500元的“窟窿”,他选择做兼职来填补。

  刚读研一时,小赵就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为某考研机构制作课件,“每月有1000元的保底工资,如果有额外讲课的话是一节课150元,改试题大约一份20元,一年兼职下来可以拿到一万三千元,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此外,小赵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还会兼职帮一些公众号撰写稿件,“这让我有钱可以花在业余爱好上,比如健身、骑行、打游戏。”

  开始兼职后,小赵也比以前更加珍惜父母的付出,“通过自己的双手赚钱,我可以养成一个比较好的金钱观,也可以锻炼独立性,这样等毕业以后才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记者发现,在大学期间选择通过兼职增加生活费的学生有很多。

  在上学期,大二女生小丁在面包店兼职,“我的生活费爸妈都是按学期打款,分摊到每月大概在1800元左右,足够日常吃喝,但我想在大学期间旅行、看演唱会、学化妆,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丰富一些,这些愿望仅仅依靠生活费很难支持,自己又不好意思向爸妈‘伸手’。”

  虽然兼职让小丁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但功课也没落下,上学期,她的成绩排在班级前五,“若是因为兼职影响学业,那肯定也得不偿失,毕竟作为学生,学业还是摆在第一位。”

  寒假里,小丁用自己赚到的钱去了一趟西安,“我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又能开阔眼界。下学期我打算换一份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提前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