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并非全自动,怎能如此“大胆”

返回

有人启用智能驾驶后,竟在高速公路上入睡
网上不少博主用“重力挂件”来骗车辆系统,引人效仿

智驾并非全自动,怎能如此“大胆”

作者:本报记者 盛锐 俞倩玮 通讯员 楼斌 阅读数:0
启用智驾后司机入睡,车子自动停在高速车道 杭州高速交警公共视频截屏
社交媒体截图
有博主教网友如何“骗”系统
此举不可取,切勿模仿
启用智驾后撞上护栏的事故车 杭州高速交警供图

  如今,智能驾驶成了不少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重点关注的一项功能。

  今年7月,知名智库甲子光年曾发布《2024自动驾驶行业研究报告》,提到54%的汽车消费者将智能化水平作为购车时的关键考量因素,并展望“端到端自动驾驶”将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下一个焦点。

  而同时,涉及智能驾驶的事故时有发生,频上新闻,有的事故令人瞠目结舌。

  为何部分车主使用智能驾驶时常有“大胆”之举?万一发生交通事故,法律该如何认定责任?

  连日来,本报记者采访了多款智能驾驶车辆的门店和车主,并就有关问题咨询了业内人士。

“上下班全交给智能驾驶”

销售员的话有夸大之嫌

  位于杭州钱江新城的来福士广场,集中了特斯拉、小鹏、蔚来等七家新能源车门店。走进店内,会有销售人员对主要车型进行介绍,智能驾驶和智慧化功能是他们着重介绍的内容。

  本报记者试驾了其中两款智驾水平领先的主流SUV车型(下文分别以M和T来表示)。

  驾车过程中,两款车均可通过按键或拨杆的方式启用智能驾驶,通过踩刹车可实现驾驶员接管。

  M车的销售人员表示,自己上下班都会将车辆的控制交给智能驾驶。除了高速和高架等路况良好的道路,对于相对复杂的城市道路,目前也支持智能驾驶,“买这款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冲着自动驾驶系统来的。”

  启用智能驾驶后,销售人员展示了“双放手”开车,“持续3分钟未触摸方向盘会有提醒,长时间未控制则会自动靠边停车。”

  T车的智能驾驶是额外选配的功能,增强版和完全版可配置,基础版则仅有辅助驾驶功能。试驾中,T车的销售人员在西湖隧道内展示了智能驾驶,包括大弯道的自动过弯。

  虽然这些对话中特别是M车销售人员的说法有夸大智能驾驶功能之嫌,不过,两款车的销售人员均表示,目前智能驾驶虽可以实现“端对端自动驾驶”,但受限于法律和许可,都还没有落地。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标准,自动驾驶被分为六个级别,从0级到5级,分别对应不同的自动化程度,其中3级~4级被视为有条件的自动驾驶,5级才是完全的自动驾驶。

  无论是销售人员介绍还是网络上的官方宣传,包括特斯拉FSD在内均显示为介于2级和3级之间的智能驾驶,即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

  90后的夏先生是较早购入新能源车的车主,使用已近3年,“在高架、高速等路况良好路段,我会启用智能驾驶,释放右脚,驾驶更轻松。”

  夏先生坦言,在智能驾驶过程中,自己存在分心驾驶行为,比如回消息、接电话等,“不过,我不会长时间托管,视线也会关注前方。脱离方向盘60秒左右,系统会发出提醒。”

  夏先生提到,车友群里有不少车主展示使用“重力挂件”来骗过系统,让系统误以为双手未脱离方向盘,“我看到最离谱的是,有人坐在副驾,主驾空着,真是把生命当儿戏。”

  在社交网络上,也能看到一些博主分享使用“脱手神器”“方向盘配重块”等来骗系统的视频。

有人启用智驾后

竟在高速上睡着

  “现行法律规定,驾驶过程中不允许双手离开方向盘。”杭州公安高速交警支队五大队民警赵敏森表示,在辖区路段,涉及智能驾驶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9月7日下午,在G25杭新景高速上,半个小时内接连发生两起事故,都是因为驾驶员启用辅助驾驶后分心驾驶,途经弯道路段时未能正确识别,导致车道偏离,来不及接管,直接撞向边护栏。

  最让赵敏森记忆深刻的是11月14日凌晨发生在G60沪昆高速上的事,“视频巡查发现,有一辆小车停在高速车道上,发生事故的风险极大。”民警赶到后,发现驾驶员竟坐在车里睡着了。

  经过询问才得知,驾驶员启用智能驾驶后困意袭来,而车辆因为方向盘长时间未被触碰,在路上停了下来。幸亏民警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智能驾驶,赵敏森表示,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较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些功能仍属于辅助驾驶,驾驶人绝不能完全放弃行驶过程中的监管,“无论是否使用此类功能,驾驶员都要双手握稳方向盘,随时关注路况车况,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

加快制定相关法律

明确事故责任归属

  “如果车辆处于智驾托管状态或主驾无人时发生事故,责任的界定将变得复杂,确实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一般来说,如果事故是由于智驾系统本身的设计缺陷或故障导致的,汽车制造商需要承担责任;如果事故是由于驾驶员未能正确使用智驾系统或违反交通规则导致的,那么驾驶员需要承担责任。

  王鹏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事故发生时的责任认定、智能驾驶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车主的数据隐私等都极易引发驾驶员、系统研发商、汽车制造商之间的纠纷。同时,网络上有不少博主为了追求流量、博眼球,拍摄主驾无人、非驾驶员操作智驾以规避酒驾查处等,不仅会对公众造成误导,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

  王鹏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智能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时的责任归属原则,并建立统一的智能驾驶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规范智能驾驶系统收集、存储和使用个人数据的行为,提高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确保其能够正确使用智驾系统并遵守交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