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屏风是香奈儿的“灵感缪斯”,漆艺当年在欧洲有多火
“款彩”的走红
![]() |
西湖博物馆藏屏风全貌 |
![]() |
屏风细节 |
本报记者 余雯雯
自从香奈儿官宣西湖边办大秀的视频全网推送,“古一法师”蒂尔达·斯文顿面前的那扇中式乌木漆面屏风,就仿佛成了“中式高定家具”的代名词,刷屏了。
香奈儿时装部总裁Bruno Pavlovsky说,大秀选在杭州,契机之一就是这面屏风。
屏风,在江南人家,并不是什么罕见之物,但当它忽然以这样的方式“出口转内销”出现,还是让人对老祖宗的手艺,再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湖博物馆的常设展里,就有一面“刻灰西湖全景图十二扇漆器屏风”,大秀第二天,展厅内已经围起了众多慕名而来的观众。
款彩屏风
走进展厅,屏风一字排开,清代杭州的湖光山色和人文景观尽收眼底。远处山峰层峦起伏,近处西湖微波粼粼,亭台楼阁。平湖秋月、苏堤上,游人如织,三潭印月一带,船来船往,好不热闹。
仔细对比香奈儿视频中的乌木漆面屏风,西湖博物馆的馆藏屏风,题材都是“西湖全景图”,款式和造型也极其相似,但是现存香奈儿房中的仅8扇,西湖博物馆的是全套12扇,且屏风上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三潭印月旁的船只数量不同,所处的位置也不同。
做了20余年漆器研究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教授何振纪,迅速找到了两者的相似之处:“都是款彩。”
什么叫款彩?
它是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漆器工艺之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种制作技艺,将漆艺、雕刻、绘画相结合。一般多以黑漆作背景,刻好花纹和图案后,填入漆色或油色变成彩色的画面,有些还会镶嵌金银色,主打一个“色彩饱满、有立体感”。
被称为“手工艺国粹”的漆器,大家都不陌生,不久前,李子柒回归的第一条视频中就有漆器制作。
何振纪介绍,浙江是漆器的发源地,井头山遗址、跨湖桥遗址、河姆渡遗址都出土过漆器。中国古代的漆绘髹饰艺术可追溯至先秦,到了明清就开始流行“款彩”,北方也叫“刻灰”。
作为中国唯一的流传至今的漆艺经典文献,明代《髹饰录》对“款彩”作了相当经典的界定:“有漆色者,有油色者,漆色宜干填,油色宜粉衬。用金银为绚者,倩盼之美愈成焉。又有各色纯用者,又有金银纯杂者。”
欧洲走红
展厅里,很多观众一边看屏风一边感慨做工的细致。
雷峰夕照点位,不仅是雷峰塔的造型再现了倒塌前的模样,就连塔对面的拱桥石栏杆都细细刻画;三潭印月四周的船只,船老大正带着鸬鹚捕鱼,平湖秋月上则是两位友人互相道别的画面。
在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任、古代漆器研究中心主任范珮玲看来,款彩工艺特别适合在平面漆板上进行髹饰,物象清晰明快,赋色艳丽华贵,所以大量在当时的箱子、匣﹑柜及屏风等家具上做装饰,题材多为风景园林、宫苑美人或风俗场景。“尤其是屏风,在明清时期非常受欢迎。”
屏风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被使用,那时候被称为“邸”或“府扆”。清代以前,它大多是帝王将相家里的专用陈设,多放在正殿(室)主座之后,既彰显出室内布置的富丽精雅,又衬托出主人地位的威仪与尊贵。
16至17世纪,中西方贸易日益频繁,屏风成为重要的出口品之一,由印尼和印度的贸易港口运往欧洲。传至欧洲的中式屏风,成了很多皇室贵族的心头好,逐渐流入上层社会。
到了20世纪,中式屏风更是被西方艺术品爱好者“热捧”。香奈儿创始人嘉柏丽尔·香奈儿,一生收藏了32面中式漆面屏风,8面放在巴黎康朋街31号的寓所,围成一个“漆阁”,朝夕相伴,这也成为她设计的灵感源泉。其中一面屏风上的山茶花,后来成为了香奈儿品牌最经典的图案。
她曾经对媒体回忆自己和中国屏风的结缘:“从18岁起,我就爱上中国屏风,当我进入一间古董店,我差点开心到晕倒,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中国屏风……”
一生都未来过中国的香奈儿,用这些漆面屏风来完成自己对遥远国度的想象。
在何振纪看来,漆面屏风在欧洲走红,是必然。
“其实欧洲人从古罗马时期就知道有个东方国度盛产丝绸。直到明清时期,陆续有人来中国,才让欧洲人真正认识了这块土地,也带回去了很多‘特产’,形成了一股中国热。加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屏风可拆卸后再组装,运输方便,作为家具用品,美观度高、实用性强,特别是它上面嵌入的中国元素或中国景观,给来不了中国的欧洲人巨大的想象空间,所以销路很好。”
“款彩”屏风的畅销,有一个侧面的证据就是它有了自己的英文名——“万丹”(Bantam)、“科罗曼德尔”(Coromandel)。这两个名字,分别来自爪哇岛的港口万丹和印度的科罗曼德尔海岸。
“预告片中,我也听他们提到了‘科罗曼德尔’,现在的欧洲,这个词基本上是专指‘款彩’屏风了。”
“当然,在欧洲,能买得起‘款彩’屏风的,不是皇室贵族就是有钱人,这么大面积的手工艺品漂洋过海到了古董商那里,肯定价值不菲。我看香奈儿家的屏风在色彩上面又贴了金,这种造价就更高了。”范珮玲说,当时大批的“款彩”屏风去了欧洲,导致现在国内保存尚好的不多,西湖博物馆的这面历经300多年还能完整保存下来,实属难得。
为什么是西湖
除了这两面漆面屏风,我们又找到了一件台州博物馆馆藏的“清康熙刻漆填彩西湖全景屏风”,展现的也是西湖风貌。
为什么这些“款彩”屏风都喜欢用西湖风貌图?
从功能上来看,西湖博物馆和台州博物馆的馆藏屏风,在当时都是一份礼物,表达心意用的。
西湖博物馆的这面是清南澳镇标中军左营左都督王朝俊,携南澳镇28名武官,为当时督制全闽水军的周老先生所制作的庆寿之用;台州博物馆的这面,是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施之杰的天台籍官员,因其为官清正,寿辰之时,瓯宁县百姓自发制作了这面屏风,作为贺礼送给他。
“其实,西湖的景观营造从唐宋时期就开始很流行了,历朝历代,西湖主题一直是文人创作公认的雅趣。如果说,谁收礼收到西湖主题的,会非常开心,也算是工艺品当中的主题‘爆款’了。当然,不能否认,历朝皇帝对西湖的喜爱,以及到了明清时期江南的经济发达,也有一定的‘传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