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村村有傩,遍地开花

返回

安徽池州,村村有傩,遍地开花

池州傩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建立数字档案、全面记录影像,归乡的年轻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它

作者:本报记者 章咪佳 阅读数:0
正月十五青山庙会队伍 受访者供图
许鑫磊在拍摄傩戏 受访者供图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考察队在安徽池州市探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是一个生僻字,念nuó,戏曲的名字。

  “傩”本意指人们在特定季节进行驱逐疫鬼的祭仪,乡人埋头劳作了一年,到岁尾岁初,要抬起头来与神“对对话”。

  夏商周时期的祭礼,已有戏曲的雏形;随着汉唐宫廷仪式和民俗文化的整合,慢慢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至今,中国的山南海北,仍有七八十处村野间都藏有这个神秘的字:傩。

  池州古为吴、楚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融汇流传,几千年以来,长江以南一直保持着久远的巫傩信仰。池州傩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按前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创始会长曲六乙先生的话说:“池州简直是个傩窝子,可以说是村村有傩,遍地开花。”

童年的傩戏记忆 让90后的他毅然回乡

  90后许鑫磊是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党委副书记。但他更有名的身份,是抖音号、视频号“乡傩人家”的主理人。两年时间,他用近300条有主题的短视频,记录、推广池州傩文化。

  贵池傩戏源于对昭明太子萧统的祭祀活动。傩事充满整个正月:从初二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到最高潮的朝拜昭明太子的青山庙会,有一两万人参加,观看时的气氛山呼海动。

  在许鑫磊的童年记忆里,有一抹不会褪色的欢乐时光:当傩戏班子的道具在祠堂里就位,孩子们便可以去抢。抢到道具的小孩,就能跟着戏班子的傩仪队伍在村里游街,这个过程也叫游神。

  第一抢手的道具,是数量有限的十八般兵器。较大规模的傩事会使用八件、十件兵器,小一点规模的只有五六件。抢不到兵器的小孩,马上把目标锁定在旗帜:池州傩事一般会动用几十种旗帜。小孩最喜欢抢两面清道旗,举起来轻便,关键是能走在队伍最前头,威风极了。

  小孩们早上抢了道具,中午绝不回家吃饭,得看着自己的“战利品”。当表演队伍按计划行进到下一个村落,他们就像先遣部队一样地跑过去,把道具送到祠堂。等到游街前,又开始新一轮的抢道具。就这样一村又一村,孩子们追着傩戏“马拉松”,个个乐此不疲。

  关于傩戏的记忆,曾触发了许鑫磊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变。

  2015年,许鑫磊在义乌做电商,生意红火。受热销的佛头挂件启发,他计划开发一款以傩面具为原型的周边。

  面具,也叫“脸子”,是傩戏表演的一大特色。当人们通过隆重的仪式把傩神从水口请来以后,戴上面具,人即为神。神便开始与人对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消灾降福。

  但这生意经的第二步就难住了:傩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认知基础,甚至有许多人还不认识“傩”字——即便2006年,“池州傩戏”就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许鑫磊当时能谈的也只是旁观视角的经历,至于傩戏的核心内容和内涵,他自己也不曾了解。

  那年,他决定回到家乡去研究傩。

面对有兴趣的年轻人 传统也渐渐敞开怀抱

  许鑫磊就出生在他现在工作的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梅街镇村村有傩戏,刘街有一个傩戏会叫“南山刘”,指的就是池州齐山南边的刘姓村落。

  六岁上户口以前,许鑫磊跟着妈妈姓刘。“刘”姓在贵池是一个显赫的大姓,有好几百年家族史,因此一直保留着相当完整的家族文化,其中就包括池州傩文化。

  许鑫磊的外太公、外祖父都曾精通泥塑、绘画、木工等手艺,他们会制作傩事需要的面具、服装等道具,唱傩戏、跳傩舞全不在话下。但到许鑫磊母亲这一代,不少技艺已经失传。

  2015年回到家乡,许鑫磊跑遍池州的各个傩戏会。这次探访激发了他强烈的兴趣和志向,要向更广阔的世界介绍傩文化。但首先他得会唱傩戏,可许鑫磊是一个外姓人——傩事当时传内不传外。

  采访时,他说现在已经可以讲讲当年那个很有“偷感”的故事了:“当时我找熟人把南山刘傩戏会的整套剧本借出来,连夜复印。”傩戏的腔调、傩舞的动作,许鑫磊从小耳濡目染,再经过仔细研究剧本的文字,他很快掌握了表演窍门。

  “其实当时的传承也在变得开放。”大量年轻人离开山村后,新生力量短缺。曾能唱个通宵的傩戏,因缺少演员只能简化流程。因此,年轻的许鑫磊很快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正月的“春祭”上,许鑫磊可以在后台打杂、唱配角。甚至因为他会唱所有的角色,还能在后台帮腔,“台上的演员忘词了,我在后边唱。呵呵,半开麦。”

为傩戏做全面记录 年轻人的“守护经”

  在其他场合的傩戏表演舞台上,许鑫磊还登台唱过经典剧目《刘文龙》的主角。

  不过从2017年开始,许鑫磊的重心从表演傩戏转到收集、整理傩文化材料。33岁的年轻人为傩戏带来了新的“道具”:数字化设备,“一方面做文字资料的数字档案,一方面用影像记录每年进行的傩事活动,特别是‘春祭’。”

  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贵池区梅街镇的14个规模较大的傩戏会,会举行大约30场傩事活动。每一场许鑫磊都去记录影像,年年去。

  “贵池傩戏的整个体系非常完整,所以各个宗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地组织每次演出的剧目、形式,涉及的剧本、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各不相同,没有规律可循,所以我得年年去做全面记录。”

  这种全息记录方式对年轻人尤其珍贵。传统的傩戏剧本上只有汉字,即便文本流传下来,如果没有专门的演示传授,后人也不知道怎么演。许鑫磊把他收集来的傩戏内容剪辑成一系列有序的视频,有助于打破原来只能由老艺人口传心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