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踢球和学业之间,许多热血少年作出了无奈的选择
杭州模式能否破解“12岁退役”魔咒
![]() |
浙江某中学女子足球队在训练 本报资料图片 |
杭州正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韧劲做一件事——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近日,杭州专门为足球发展召开了高规格部署会。
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足球发展体制机制,离不开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体系的建立,把足球人才的培养贯穿于基础教育全过程是个关键。
这一重大举措为青少年足球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让“12岁退役”这一现象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面临“12岁退役”
家长无奈孩子不舍
在中国青少年足球的绿茵场上,“12岁退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现象是指,在中国足球青训领域,那些充满激情的足球少年到了12岁左右,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加以及足球成材率低、未来不确定性大等因素,往往不得不放下心爱的足球。
这样的无奈,许多“足球小将”都遇到过。
晚上7点,杭州西湖区一所小学操场上,一群家长站在球场边饶有兴致地观看孩子们的足球比赛。
许多家长表示,支持孩子在小学阶段踢足球,主要是因为孩子喜欢,同时能锻炼身体。
当谈及未来是否选择职业化道路时,家长们的担忧随之而来。“踢球、打比赛会影响学业成绩。”一位小学高年段的家长坦言,“作为家长,我还是偏重学业,除非孩子在足球方面真的很有天赋。”
张先生说,女儿明年要读初中了,到时要么以踢球为主、学业为辅,要么放弃踢球拼学习。“和女儿讨论了很久,我们最终选择了后者。”说到这里,张先生叹了口气,“也不知道选得对不对。”
江西赣州市体育局负责人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言,每当小升初的季节来临,大多数学生会因为学业压力的增大而选择退出球队。“队伍刚刚成型,就不得不解散。”他的话语中满是遗憾和忧虑。
对于那些孩子来说,放弃足球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痛苦割舍。六年级的丁同学告诉记者:“我不想放弃足球,但妈妈说,如果我继续踢球,就上不了好中学,以后就没有好工作。”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惘和对足球的不舍。
记者发现,事实上,“12岁退役”不仅仅是足球的烦恼,几乎所有体育项目都遭遇了这一魔咒。
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心
是魔咒难破的主要原因
“孩子上初二后,平均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时间太宝贵了。有时为了赶训练,只能在车上吃饭。”一名U13队员的父亲无奈地说,他和孩子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惘。“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足球少年家庭的共同心声。
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显然是“12岁退役”的主要原因。
许多家长认为,踢足球最好的出路是以特长生身份踢进大学,而非职业队。据了解,特长生升入高校,目前可选择单考单招或者足球高水平两条路,两者都需要参加全国足球统考,前者不用参加高考,后者需要高考成绩,并且录取分数一般不低于生源省份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最终能走职业化道路的足球少年确实凤毛麟角,因为竞争太残酷了。”杭州开元商贸职校的男足教练潘小龙老师,就是从市队队员加特长生一路走过来的。他告诉记者,少年时和自己一起踢球的队友有一半加入了青训队,后来基本退了下来,因为出成绩太难了,不少人现在做起了青训队的教练。
走足球高水平的升学路也不容易,不仅要求足球水平高,文化课成绩也不能差,两头兼顾很难。如果放弃“高水平”选择单招,又会面临很多院校没有设置足球及相关运动专业的尴尬,入学后只能读其他专业。
“论踢球,孩子在学校每周只踢一两次,跟天天训练的青训队没法比。论学习,你踢球时人家在学习,跟人家没法比。”对孩子未来生涯不确定性的担心,让多数高年段家长纷纷表示,太难了。
杭州滨江区1516梯队足球队的外教伊里奇,来自足球强国塞尔维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在欧洲,学业和足球并不对立。如果孩子展现出足球天赋,签下职业合同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因此父母普遍支持孩子向职业足球发展。而在中国,学生和家长往往需要在踢球和学业之间做出选择。
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特任研究员周俊,曾深入分析日本高中足球蓬勃发展的原因。他认为,除了历史和文化背景,日本社会对高中学历的求职者有很高的接受度,这使得踢足球的学生不必担心未来出路。而中国家长普遍担心孩子如果无法成为职业球员,将面临艰难的人生选择。
建立足球人才培养体系
杭州已有学校尝试破局
最新公布的《杭州市加快推进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建立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体系”,实施长学制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紧密衔接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打通足球人才培养通道。
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已在尝试破局。“许多足球苗子在小学时就加入校队重点培养。”学校足球队总教练金森介绍,“教练团队在六年级下学期提前将队员拉到初中部,参与初中校队的训练。”
“我们与杭城多所高中建立合作关系,为足球队员提供升学的绿色通道。”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党委书记金晓东介绍,近年来,校足球队有近百名队员以足球特长生成功输送到杭州的省一级重点高中,实现幼-小-初-高的完整校园足球链。
“在升学通道方面,我们一直在努力消除家长的顾虑。”杭州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义务教育阶段,目前主要通过市队联办的方式,让好苗子有好的校队可去;到中考阶段,普通高中可以通过招收特长生形式,让足球少年可以继续追逐梦想。2024年,杭州市区高中共招收了94名足球特长生,占特长生招生人数的12.2%。
对职校的足球少年来说,足球特长则给他们带来了另一条上升通道。杭州市开元商贸职校女足队教练王建华介绍,这几年,学校每年都有球员凭借体育单招考上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这也让球队纳新进入了良性循环,“今年学校女足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拿了冠军,新高一10名新队员不少是冲着冠军成绩主动报名的。”王建华说。
杭州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认为,若将中国足球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塔基就是校园足球。只有将塔基打扎实,塔尖的成果才会自然显现。该负责人还表示,校园足球的发展、推广与普及,绝非仅仅为了竞赛成绩,更是为了让孩子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事实上,要推进青少年足球发展,政府主导、专业足球俱乐部参与以及校园推广缺一不可。比如,高校可以开设足球经理人、足球康复师、足球理疗师等相关专业,丰富足球周边专业领域,让足球少年能够看到未来更多的发展方向,才会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足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