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小乾坤大 钟慢岁月长

返回

用32年时间打磨光阴的故事

表小乾坤大
钟慢岁月长

作者:本报记者 谢春晖 文/摄 阅读数:0

  杭州河坊街3号,有一家叫做“房氏”的钟表修理店,门头很小。

  亮灯的工作台边,82岁的房锦章头戴放大镜,专注地观察着一只已经拆开的手表。他守着这家近乎传家的钟表修理店走过了32年。如果从“房氏”开始修钟表算起,这门手艺流传的时间更长,已经有102年。

能不能修好,看一眼就知道

  房锦章的父亲是老底子杭州蛮有名的钟表匠,曾开过“远东钟表”行,后并入杭州亨得利钟表行。

  耳濡目染下,性格内向的房锦章对修理钟表特别感兴趣,很爱琢磨像钟表这类的机械。

  第一次接触钟表,房锦章十来岁,趁父亲外出将修理台上的一台闹钟悄悄拆了。“零件散了一地,我也装不回去了,就用报纸将闹钟零件裹起来塞到角落,直到客户来取,这件事才暴露。”房锦章说着说着笑了,虽然被父亲责备了一番,但从那天起,父亲决定教他修钟表。

  房锦章19岁时,已经精通钟表修理。之后,他摆过钟表摊,进过仪表厂。1992年从仪表厂退休,开了现在这家钟表修理店。

  从接触钟表到现在,大概有70年。哪怕是在仪表厂上班的日子,房锦章也一直在琢磨钟表修理。

  “别人不愿意修的钟表,我能修。别人修不好的钟表,可能我也能修。”对于修钟表这件事,房锦章很自信。

  任何钟表,他只要拆开后盖,仔细看一眼内部结构,就基本能确定可不可以修好,值不值得修。

笔记本里,记录着光阴的故事

  店里有一摞笔记本,记录了房锦章开店三十来年修过的钟表信息,毛估估有上万条,从最简单的给表换个电池或表带,到最复杂的完整修复一台古董德国钟。

  房锦章喜欢将自己修表时遇到的故事发在朋友圈里,这样的记录,已经坚持三四年,记录了上百个光阴的故事。

  置顶的朋友圈,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先生带着一块近百年的瑞士女表来找房锦章,女表的机芯只有几颗红豆大小,分针更是小到和芝麻差不多。

  表已经停走多年,玻璃和指针都不见了,修复难度很大。“这块表是我外婆留给我妈妈的结婚礼物,算是个念想。”那位先生对房锦章说。

  在房锦章眼里,无论是价值百万的表还是走过百年的钟,对于拥有者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

  房锦章修过一块用中古怀表改制的百达翡丽腕表,是一位妈妈送给女儿的成人礼。表意外摔坏,国外的钟表师修不好,配件也订不到。房锦章就用车床自制了比头发丝还细的配件,修好了表。

坚持开店的背后,藏着两份爱

  这几年,房锦章的听力有所衰退,需要佩戴助听器才能和客户正常交流,但他还想再坚持几年。

  坚持修钟表,是因为热爱,他享受修表过程中的安静投入和修复成功时完成挑战的滋味。

  支撑他继续开店的另一份爱,是对外孙女的爱。祖孙俩感情很深,如今外孙女在国外留学,他想再干几年,为外孙女攒点钱,“她一个人在外不容易,开销蛮大的。”

  前几天,店里来了一位二十多岁的学徒,是房锦章远房的侄孙。

  小伙子想跟他学修表。

  房锦章挺高兴,他说,要把技艺完全传授给侄孙,时间上可能有点紧,但自己会尽其所能倾囊相授。

  房锦章说:“先试3个月,如果能坚持下来,就算开了个好头,这门手艺入门不难,但要做好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