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做客衢州举办诗友见面会
现实中的舒婷
是这样的
![]() |
舒婷给读者签名 |
![]() |
参观衢州廿八都 |
本版撰稿 陈新怡
72岁的舒婷已经很久没有“出山”了。
很多人认识舒婷的“第一面”是在书本上,《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作为当代女诗人代表,她的诗作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反复朗读、背诵。
但想要真正见到舒婷本人一面,很难。
她鲜少在活动中露面,也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在参加第三届浙皖闽赣四省边际文学周之前,舒婷犹豫了很久,想推,但又架不住衢州诗人余风的热情邀请。
“诗人舒婷诗友见面会”的消息被放出之后,除浙江本省的读者之外,还有不少读者从安徽、福建、江西等地方赶来,只为见舒婷一面。
一身黄紫色旗袍衬托出苗条身段,头发乌黑而浓密,一双高跟鞋走路如风,她还是大家心中的那个“女神”。
“等等,还有我!”
在见面会开始的献花环节,在工作人员递花之际,一名中年男子拿着花束赶忙冲上了台。他要将花献给舒婷,因为她是他“素未谋面的贵人”。
他叫龚舜,是一名主持人。第一次拿到人生当中的一等奖,便是在台上朗诵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陪伴着他,从高中到考上大学,直至找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朗诵,我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老师的诗歌里,我学会了如何爱自己,如何有尊严地去爱别人,如何去奉献自己的血肉,去爱祖国,去拥抱整个世界。”
1979年,随着诗歌《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等诗作的发表,舒婷名声大振。许多未曾谋面的青年读者热情洋溢地给她写信,倾诉人生的遭遇和内心的感受。
“我的诗已经过时了,当代有很多好诗人,你们应该多读他们的作品。”在见面会上,舒婷却这样劝自己的读者。
有位00后读者问舒婷:“诗歌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舒婷很豁达:“无论诗歌走向哪个方向,只要诗歌能变成你的日常,就很不错。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那时不一样了,现在的生活非常的宽阔,可选择的东西太多了,爱好太多了,只要你喜欢,不一定选择诗歌。只要你有爱好,有一个精神追求,你的生活就会充满灵魂的回响。”
作为当代女诗人代表,在诗歌里,舒婷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主义的追求以及对女性思想的思辨。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作为一首“国民”爱情诗,《致橡树》成为了新时期女性的理想爱情观。即使放在女性意识崛起的当下,《致橡树》想表达的“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尊重又相互支持”的爱情观,也依旧不过时。
在提问环节,一位20岁出头的年轻读者告诉舒婷,在读到《致橡树》时,她非常惊讶在上世纪70年代竟然有女诗人能够发出这样独立、自由的声音。但她更好奇,当72岁的舒婷重新回过头看自己23岁写下的《致橡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想问。
舒婷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院子里的几棵被台风拦腰折断的木棉花树。
作为一位严重的失眠者,舒婷每天晚上都会听着风呼呼刮下肥满的木棉花,每掉落一朵,溅红一地,便是一次沉重的叹息。
她想起之前老师和她说的:“木棉外强中干,风必摧之,其资质毫无实用价值,做不了好木料,甚至不能当柴火。”但她却发现,不堪暴风袭击的木棉,却在摧残过后有了独特的生命力,新枝花貌齐全,倾斜往在墙头。
有意思的是,在写完《致橡树》后,舒婷才在杭州植物园见到了橡树,病歪歪的,与想象相去甚远。
在植物园见到“硬骨凌霄”后,舒婷也才发现自己错怪了凌霄花,原来它们之中有攀援在他人身上向高处炫耀花朵的,也有自强自立于地面之上的硬骨头。
她开玩笑道:“我写《致橡树》的时候只有23岁,现在我觉得太理想主义了,浪漫却不切实际。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又写了《神女峰》,当时我收到的读者来信,大部分都是中年人。”
如果说《致橡树》代表的是恋爱时的热烈,《神女峰》代表的则是婚姻中的含蓄,是遵循自己的爱情法则,鼓起勇气爱一个平凡的人。
80后文字爱好者陈冲还记得读完《神女峰》的感受:“年少的时候,我们总觉得热恋要永远热烈下去,我和你好,我们要天下第一好。但等到了一定年纪,你会发现,热恋会冷淡,快乐、难过、悲伤,都请你收着一点。”
与网上的沉默不同,现实中的舒婷幽默、风趣、健谈。
这其实在她的诗歌中就有体现。
在诗歌里,她记录自己去黄家渡市场买菜:“恨菜贩子不肯杀价/趁其不备抓了两根葱”;记录丈夫出差自己独自在家:“离人不在我可以看台湾电视剧/煤气告急买一份快餐”……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段子手属性点满。
舒婷爱开玩笑,也爱吃美食。她自称自己每到一地,有饭局常拒绝,私自穿街走巷打野食,屡受骗屡不改。
来到衢州,舒婷吃得津津有味,连韭菜也觉得鲜嫩。衢州靠山吃山,多的是清野之味。在廿八都,遇到有名的豆腐冰淇淋,舒婷吃了两份,赞不绝口。
遇到吃不完的,舒婷会坚持打包,即使自己不方便带回,她也会催促身边的人,将菜打包带回。
在工作人员的印象中,她温柔、善解人意,不仅给周边人布菜、夹菜,在行程中也会处处为他人着想。
在见面会最后的大合照时,本来是全场的大合影,舒婷叫停了。当她提出和每一组诗朗诵的读者们单独合影时,全场读者脸上的惊喜溢于言表。
舒婷特地叫了老人、小孩,还招呼一位坐着轮椅的诗友朱小平到她的身边凑近合影。这也让朱小平兴奋又激动:“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和残疾人士,生活中经常会有低谷,那个时候读舒婷的诗,就感觉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