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有传承,“大家”有期待

返回

《逃出大英博物馆》热播,“玉壶之父”引来更多年轻人围观

“小家”有传承,“大家”有期待

作者:本报记者 张蓉 肖暖暖 阅读数:0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创作中的俞挺
俞挺的作品

  三个薄胎玉瓶、两个白玉壶……这个春节,俞挺仍在工作室忙碌着,专注在玉石上精雕细琢。

  俞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去年,随着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热播,50岁的他又多了一个称呼——“玉壶之父”。

  在剧中,俞挺制作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幻化成少女,从被收藏的大英博物馆出逃,最后在一位中国记者的帮助下回归家乡。

  这部剧不仅带火了这把晶莹剔透的玉壶,也让玉雕技艺走近了年轻人。俞挺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工作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

  细细打磨作品

  在玉雕世界里过春节

  “这是我的地盘,我得守好。”俞挺说,每年春节他都在工作室度过。

  当沉浸在玉雕的世界,时间的刻度也仿佛变得模糊。俞挺享受在工作室的状态,出好毛胚、切好料,他会细细斟酌要如何设计花纹等元素。有时,玉料做到一半被放在一旁,等上一两个月,灵光乍现时他又捡起来继续。

  桌头的两件薄胎器皿,俞挺已经精心打磨了两三年,“顺利的话,其中一个薄胎玉瓶今年四五月能做出来。”

  在玉雕技艺中,薄胎工艺享有“水上漂”的美誉,这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工艺,也是最有难度的玉雕技艺之一。

  俞挺1987年开始从事玉雕艺术,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钻研起薄胎工艺,他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薄胎玉雕技艺。“一开始,做5件可能有两三件都损毁了。大概两三年之后,成品率才提高到七八成。”如今,俞挺打造的薄胎器皿壁薄可能只有一毫米,有些部分甚至呈半透明,在灯光辅助下仿佛会发光。

  恰逢龙年到来,等忙完手上的五件玉雕,俞挺打算再做两件龙纹雕饰的器皿。

  这几天,俞挺还打算抽空去徐州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看展,“尤其是南京博物院的《玉润中华》展,我很期待。”

  短剧热播引流

  工作室来了年轻人

  2023年夏天,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许多人都记住了那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作为“玉壶之父”,那段时间俞挺也受到不少关注。俞挺回忆,《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后,前来参观的年轻人多了。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和俞挺取得联系,前来参观或拍摄短视频。

  俞挺算了算,从短剧上线至今,他的工作室平均每个月会迎来四五拨20岁左右的年轻人。有人以短剧为契机开始了解玉雕;有些年轻网友在他的社交账号下留言,询问玉雕技艺相关的问题;还有些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

  “我通常3年才会招收一个徒弟。”目前,俞挺带着6个徒弟,有的已经学习了20多年,他计划今年年底或明年再收一个徒弟。

  在俞挺看来,学习玉雕技艺尤其是薄胎工艺,至少要长达10年的积淀。他已经前后带过四五十个徒弟,最终只有三四位留在这个行业。

  从事玉雕工艺37年,俞挺越发觉得,当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喜欢一件事,他在获得无穷乐趣的同时,也会调养出热爱生活的真性。

  女儿学成归国后

  将和他一起传承

  实现传承是俞挺新年最大的期盼。新春之际,俞挺心里有更长远的规划:建一座美术馆,开展非遗技艺培训,让更多人了解、走近非遗工艺。

  俞挺不只擅长玉雕,玉雕、紫砂、金银器,是他掌握的三门手艺。在美术馆建成后,他计划将自己作品集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展示,融入全息技术等手段,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这是我从业以来一直就有的一个梦。”

  俞挺还打算和当地的中小学、大专院校结合,定期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来体验、学习和培训。

  《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时,俞挺曾在朋友圈发文:“‘孩子’,请原谅我的狠心,将你远嫁大洋那端。你是一颗种子,一颗中华璀璨文化的种子,宣扬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你的责任。想你了。”

  俞挺将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视为女儿。巧合的是,在这把玉壶漂洋过海、入藏大英博物馆的第二年,也就是2018年,俞挺的女儿也前往英国留学,学习金属与珠宝设计,主做金银器。俞挺透露,今年9月,女儿又将赴英读研,学成后她会回到苏州,和他一起将中国传统技艺传承和发扬。

  俞挺和女儿做到了“小家”的传承,如今,也期待着“大家”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