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他被推为古今画龙第一人,中国美院教授带你品读
宋画《九龙图》神在何处
南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 |
南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
古今画龙者,谁为第一?
这个问句换个前提,一般很难回答,但论起画龙,想到的第一人非陈容莫属。
陈容不仅是中国南宋后期“善画龙”的代表,明清时临摹他画作的人不在少数,是后人龙画的典范,甚至还在日本延续了几百年。
他的代表作《九龙图》藏于波士顿美术馆,这件创作于画家56岁之时的长卷纸本水墨,纵46.3厘米,横1096.4厘米,画中的龙深得变化之意,被誉为是“凡写中国美术史,不管是哪种观点哪种流派,都是必选之作”。九条龙分别被置于险山、云雾和湍急的潮水之中,各呈迥异之状,又相互呼应。
陈容是谁?这张画又为何如此重要?背后有哪些故事?我们请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学院的韩璐教授为大家品读。
先来讲讲这幅画。
从这幅长卷的众多题跋中,后人可以知道,这幅画在元明清都流传有序:清代入了内府,经乾隆、嘉庆皇帝收藏,后来又赐给恭亲王府收藏。民国初年,流失海外,1917为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购得,收藏至今。
画卷上,九条龙分别被置于险山、云雾和湍急的潮水之中,各呈迥异之状,又相互呼应。
画卷如果全部展开,整体画面以中间的第四条爪持龙珠之龙为中心,左右两侧的龙呈现向中间聚合之势,神态各异。作为序曲的开卷之龙,刚刚从岩穴中飞跃而出,它的头尾毕露。
第二条龙仅露出头尾,身体大多隐藏在云雾之中;虽然头向前倾,但眼睛仿佛在回眸望向第一条龙,又好像盯着画外的我们。
第三条龙以正面角度从岩石跃起,张牙舞爪,凌厉中透露着憨态。第四条龙,手持龙珠,绕身保护着龙珠。
第五和第六条龙为一组,是一条老龙和一条小龙。老态龙钟的它,注视着左侧小龙,这条小龙的样子十分可爱,很有活力,它也注视着老龙,如同爷孙互相嬉戏。
第七条龙在海水中遨游;第八条龙穿过云雾翱翔到了天空。第九条龙又变成俯身于岩石之上,它回望向卷首,与第一条龙相互呼应。
“这幅东方神韵的写意画,是一件富有人文内涵、精神取向和艺术审美特质的中国水墨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是少有的高妙之作。”
传《九龙图》的作者为陈容。韩璐说,但关于《九龙图》的真正作者是谁?在学界还尚有不同的说法。
“历史的真相宛若一层薄纱,总会在亦真亦幻中给予后人一种距离感,而这种扑朔迷离的距离感有时对一件传世佳作而言,恰恰是一种加持,虚幻的真实会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神秘感,并会逐渐延伸为一种神圣和庄严。因为神秘,所以存在形式更高级。”韩璐觉得。
他是认可《九龙图》的作者是陈容这个结论的——
陈容生活的年代是南宋末期,大宋江山岌岌可危,式微之势已成定局,黍离之悲的结局已是大势所趋。陈容是个儒生,中年后小有功名,然而时运多舛,生不逢时,终难在仕途上有大抱负。虽然,他与贾似道等有交往,但是贾似道看中的并非是陈容的仕才,而是他的画才。陈容因画龙名噪一时,世间求其龙画者络绎不绝,但却一画难求。
但陈容并非为此心满意足,相反生活得非常矛盾。陈容生活的圈子、交往的朋友都非同一般,这使得他对于大宋王朝的发展趋势有一种莫名的悲观。
这或许是文人与生俱来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于是他笔下的龙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和凄凉,少了几分威武庄严,多了些许隐逸萧瑟,淡去了金龙曼舞、举业腾骧的宏达之气,强化了虚无缥缈、流离失所幽冥之气,通过文人墨戏表现方式,以一种翰墨视觉的方式传递内心的悲悯与挽歌,又似乎在以一种逃禅的方式诠释迷途中的苍生。
“细品《九龙图》,有如图谶。”韩璐感觉这件作品就像是作者以图像的方式为后人阐释了一个王朝的兴衰,作品中暗含着一种生命的抗争,讲述着一个铿锵的涅槃故事,画面中九条龙,“举足于罅隙,展露于云端,角逐为明珠,寿终归沧海。”
如果翻阅历史,不难知晓,两宋期间共十八帝,北宋、南宋各九帝,最后少帝是赵昺,于崖山海战随众臣回首北望,于无可奈何中,以身殉国,投海自尽,大宋江山就此终结。回看这段历史,《九龙图》于冥冥之中仿佛有某种启示,画中的龙是众生的化身,画中的云雾是须弥世界,礁岩是终归的彼岸,是集世景之境。作者以一种隐晦的视觉语言,以一个王朝的兴衰,诠释着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龙的故事一直在延续,龙身上附着的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抗争精神,身处迷茫,却冲破迷雾,去探求和抓住光明的原点,在顽强的抗争中,最终获得涅槃重生。
“如果说《九龙图》是神来之笔,那势必有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否则何以谓神。”
韩璐觉得,每个人解读《九龙图》的角度和方法是不同的,没有必要统一,各有所感,各有所思,方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