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摔完“小天才”又不得不买了最新款
被电话手表困扰的孩子和家长
心理专家:手表里有孩子的独立意识,家长要寻找更好的沟通方式
![]() |
摔了几次摔坏的手表 |
![]() |
不得不又买了新款手表 |
从盲盒到奥特曼卡牌,小学生的社交硬通货永远在追逐新鲜的玩意儿,但“鄙视链”的顶端,最后轮到了小天才电话手表。
年轻人听了费解,小学生听了兴奋,家长听了焦虑,这种专门给小孩子用的电话手表,很少能被人持续用到初中以上,却凭借着对手机的替代功能,占据了小学生社交的半壁江山。
很少有家长能拒绝孩子“买手表”的需求,它看起来无比的正当——既给忙到不能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一个定位的心安,又不至于担心孩子被网络的花花世界吸引,而且一键禁用的功能躺在家长的手机里,似乎始终掌握着底牌。
然而,随着手表配置和价格的双重升级,它似乎正在背离初衷:从方便通话,到成为小学生社交新宠,依赖它的不止有小学生,还有家长。
陈咏(化名)前脚砸完“小天才”,后脚却又不得不给儿子买了最新款。或许,困扰着家长们的不止是一个电话手表,还是亲子之间那条敏感的边界线。
本报记者 刘俏言
陈咏和儿子N次斗争:
伤痕累累的表盘和最新款手表
一块伤痕累累的表盘,是陈咏和儿子斗争的印记。
2019年,陈咏的儿子小陈上二年级,那时还没有“双减”,小陈的周末只有辅导班。辅导班上,已经有大半的孩子带着电话手表上课,下课间隙,两个手表碰一碰,便加上了好友,比微信还要方便。
在那里,陈咏第一次知道了“小天才”。能显示位置、打电话,陈咏觉得有了它,让儿子自己上辅导班也没问题。在他的理解中,“小天才”是用来学习的,和曾经流行过的步步高异曲同工,总比直接给儿子手机更好。
小陈就这样拥有了第一款电话手表,除了最基本的定位等功能,还可以在手表上玩拼写答题游戏,学英语,背古诗。陈咏充了很多钱,希望儿子至少能学到些知识。
家里的电视已经被收起来了,电脑设置了密码,只有陈咏夫妻俩知道,没有其他娱乐设施,小陈只有手表。陈咏动了恻隐之心,周末和假期时从不开启一键禁用,也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陈咏不在家时,在远程监控里发现,小陈盯着手表,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偶尔和同学发语音,用手表答题闯关。警告了几次,小陈依然很难把目光从那个小表盘上挪出来,甚至连吃饭也不愿动身。一怒之下,陈咏摔了手表。
手表被摔在家里的地板上、小区旁的花坛里,屏幕碎了补,补了碎,每一次怒不可遏地摔手表,都不能阻止小陈重新拥有它。同时,陈咏也发现,他自己也开始离不开它。
“我们夫妻俩经常都是晚班,只能让他自己坐公交回家。”陈咏习惯了儿子用手表打电话报平安,他也希望小陈能掌握好学习和休息之间的尺度,但每一次都大失所望。
就在前几个月,修过几次的手表再一次因为小陈的持续沉迷被陈咏摔碎。这次,整个手表彻底坏了。陈咏向老婆发誓,这次再也不修了,也不买了。“以后我接不到小陈怎么办?他联系不到我们怎么办?孩子丢了怎么办?”在老婆的三连问下,陈咏沉默了。
第二天,最新款的小天才电话手表又被陈咏买回了家。
手表需要那么多社交功能吗?
孩子专门开了次班会集体讨论
昨天下午四点,天水小学门口,接孩子的电瓶车在学校门口排成一排,近十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有电话手表,但只会让他们周末时戴。
便利店门口,刚放学的孩子正聚在一起玩奥特曼玩具。他们说基本有电话手表,只不过大部分功能都被家长禁用。偶尔他们会把手表拿出来刷一下步数攒积分。周末,家里管得不严,手表对他们的吸引力,远没有手机和电脑强。遇到管得严的时候,玩手表才是“退路”。
电话手表的流行自然延续到了学校。沈括小学的高瑶琼老师前一段时间发现,班上的孩子总是神神秘秘地聚在一起研究着什么东西,凑近了一看,原来是一位同学的生日礼物——最新款的小天才手表。
学校不建议戴电话手表到教室,但是高老师想给孩子们充分的讨论空间。“电话手表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需要手表那些功能吗?”在班会上,高老师抛出问题,一部分孩子提出的手表种种功能,又被另一部分孩子一一给出替代办法。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结论:带手表到学校,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老师的引导是有说服力的,现在高老师的班上,已经几乎没人会戴电话手表上学了。
“我们希望孩子将手表回归到最本质的作用。”嘉兴南湖实验学校的班主任徐老师也举办过类似的活动,主题叫“认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她希望通过教育的引导,让孩子明白,手表只是看时间的工具。
“所以我只给孩子买最基本款的‘小天才’,限制他每个月的流量和花费,回归最开始买这款手表的初衷。”张天的孩子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她也因为“小天才”对孩子发了几次火,“那些附加的功能真的那么必要吗?真的需要把定位精准到某个楼层吗?”
尊重孩子的“私密空间”
如何找到与孩子更好的沟通方式
“小天才”虽然在宣传上一直宣称“不能玩游戏”,却在实际功能上,设置了和游戏机制一样的闯关,以学习知识为名,让孩子逐步沉迷其中。
陈咏也发现,小陈经常匆匆跑来向他询问一些问题,得到答案后又迫切地在手表上输入,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积分、闯关。
“这种机制本质上和游戏没什么不同。”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孙继军医生解释。答对问题,通关,本质上是一种容易获得的快乐,而人本身就会对容易获得的快乐陷入沉迷,不仅孩子如此,就连大人也无法避免。
表面上看,孩子沉迷于“小天才”,是因为其背后引导成瘾的机制。而实际上,“小天才”已经成为小学生们不可多得的一个“私密空间”。
孙继军医生分析,具备聊天交友音乐等功能的手表,已经是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要载体,“孩子能从手表里获得平时不常有的快乐。”孙继军的孩子在读五年级,也会频繁使用电话手表,讨论手表的新功能。
“这是一种成长的意识,可能一些孩子的家庭关系不是特别理想,或是有一些情绪问题。孩子就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手表上,因为在手表的世界里,他是可以自主掌控的,也是自由的。”孙继军说。
事实上,陈咏也能感受到儿子“掌控手表的自由”。他想起小陈自己坐公交车时,遇到了前方公交车着火事故,便立刻打开“小天才”的摄像头,向他实时直播近况;有时小陈也会用“小天才”唱歌,发动态。那些瞬间,小陈都会露出难得的笑脸,这或许也是陈咏一次次摔坏手表又一次次修好的原因。
陈咏说,与其说是“小天才”捆绑了他,不如说是他仍然没有找到和孩子之间更好的沟通方式。他曾经删掉了儿子手表里所有的联系人,又默许儿子一个一个把他们加回来。他始终在探索如何能引导小陈减少对“小天才”的依赖,也在和儿子的“斗智斗勇”中,不断自我反思,双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