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后浙江再夺文华大奖
“小百花”掌门王滨梅畅聊红色大戏《枫叶如花》
用越剧艺术致敬谍战女英雄
![]() |
15年后浙江再夺文华大奖
“小百花”掌门王滨梅畅聊红色大戏《枫叶如花》
用越剧艺术致敬谍战女英雄
“孩子们永别了。”
王滨梅用呜咽般的气声吟唱起这句词,声音颤抖,华枫此刻的身心所遭受的双重痛苦,让人落泪。
一个月以后,很多人还会回想起这个夜晚——9月15日晚,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出品的《枫叶如花》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时隔15年为我省再揽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这也是越剧作品时隔28年重登“文华大奖”。
大型红色题材越剧现代戏《枫叶如花》根据“红色女特工”、烈士朱枫事迹改编而成。从50后到00后,四代演员上阵,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滨梅领衔主演女一号华枫,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华渭强,以及张伟忠、朱汉奇、王兴夫、黄剑勋、谢莉莉、廖琪瑛等众多演员担纲主演,共150名演职人员,呈现浙江越剧男女合演的时代担当。
没有感情戏,没有传统越剧的才子佳人,这部戏却让人落泪,为什么?听华枫的扮演者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说说背后的故事。
钱江晚报:在接到华枫这个人物后,您做了哪些功课?
王滨梅:我在接到这个戏以后,除了反复研读剧本,同时认真研读了原型朱枫的传记和相关的历史资料,还专门带剧组赴朱枫烈士故乡宁波镇海采风。在宁波镇海中学内的朱枫故居“憩园”是一座幽静雅致的二层小红楼,朱枫从小在这里长大,并度过了她的少女时光。朱家是宁波镇海的富商,排行第四的朱枫自幼深得其父宠爱,朱家的大宅“朱家花园”面积很大,“憩园”是朱父专门为“朱四小姐”建造的一座别院。置身之中,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老照片上那个身着墨绿旗袍、容貌秀丽、气质温婉的朱枫的身影,华枫的形象很快在心中明晰起来。
钱江晚报:您之前多次扮演现代戏中的女英雄,华枫与以往的女性有哪些不同,如何突破以往固有的“人设”,区别其他革命历史题材中的形象?
王滨梅:我一直尽力避免把她表现成高亢激昂的女英雄形象,在我心中,华枫是一个非常具有江南特点的知性女子,一个温润如玉的大家闺秀,一个有新思想的女性。这位富家小姐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后来又就读于女子师范,而且善于经商、理财,她的个人气质比较接近现代职业女性。
在老照片里,她的穿着、打扮虽然款式素雅但用料考究,所以舞台上她的旗袍都是裁剪合身且精致的。
2018年底,越剧《枫叶如花》进入排练阶段,我和全体剧组的同仁们在杨小青导演的带领下,一次次受到朱枫烈士精神的洗礼。她的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却坚定地走上了革命这条艰苦的路。解放战争之后,她毅然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以身涉险赴台湾传递情报最终英勇牺牲。为理想奋斗终身、为信仰燃烧自己,朱枫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作为文艺院团有责任和义务将烈士的事迹搬上舞台。我相信,在70多年后的今天,通过舞台上这个“不一样”的华枫,能唤起当下的更多人理解信仰,追求信仰。
钱江晚报:在创作中,这个人物如何和观众共情?这部剧历时五年打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滨梅:《枫叶如花》打破了越剧的固化思维——没有感情戏,但处处见真情——华枫对子女深藏的关爱;与徐阿姨既为主仆,还系战友,又似家人的亲密;与钟石、陈曦、阿忠等人志同道合,团结齐心的袍泽之谊以及众人强烈的爱国责任感和坚定的使命担当。抒情段落层次丰富,饱蘸情感,既有托物言志,如童装、钢笔、信函、金项链,又有比兴寄托。
革命题材的剧,在情节和抒情的比重取舍上,曾有很大的矛盾,注重刻画故事的细节,会无限拉长演出时间;过分注重主题抒情,会减弱全剧的故事性,对于这样一个大型史诗感的越剧舞台剧,既要保证情节的可看性,又要提升主题、讴歌好英烈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
革命叙事最怕舞台上的演出没有现实故事那么的真实,在故事逻辑的可信度和人物情感的表达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枫叶如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几乎所有重要的剧中人都有原型可查。相关史料的披露,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该剧的谍战戏份逻辑严密,铺垫到位,细节扎实,经得起推敲,展露出我党地下工作人性化的侧面。
钱江晚报:《枫叶如花》最后能拿下文华大奖,从院长的角度,您觉得原因在哪里?
王滨梅:该剧自2018年推出以来,经历了全国巡演和网络展播,深受各界好评,荣获众多奖项。而五年来,我们也一直秉持精品意识,坚持不懈地对这部剧进行修改打磨提升。十多次的专家研讨,剧组不间断地开展人物分析,在导演杨小青的带领下,死抠每一个细节,拿捏表演的分寸,最终才能成功地塑造“红色女特工”的形象,给观众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舞台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比如《枫叶如花》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大反派”谷宪文问华枫:你有家有儿女,只需要签个字就能回家团聚,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牺牲?短短一句台词,问出了观众心中的困惑,也让角色摆脱“脸谱化”,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说人话”的背后,正是整个主创团队的努力。戏剧创作,就是要将观众放在首要位置。
“新鲜”,这是不少看了《枫叶如花》的观众,给出的评价。还有观众说,看《枫叶如花》,有一种在看电影大片的既视感。
叙事方式上,也一反往常,采用了倒叙的形式。开头首先运用歌队营造庄严氛围,再以群舞的方式展现台北马场町刑场,呈现出恢弘、悲壮的史诗般审美品格。《枫叶如花》实现了越剧舞台多元化的发展。
钱江晚报:您担任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已经三年了,说说这三年您的感受与经验。
王滨梅:“小百花”是女子越剧的领头雁,是浙江的文化金名片;浙江越剧团是浙派越剧男女合演的老字号,越剧院通过对一院两团的深化改革融合,坚持传承和发展“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两种越剧表演样式。三年以来为让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推动院团融合发展,我们在如何擦亮“小百花”品牌辨识度来助力共同富裕、省域现代化先行建设,作为重点和难点来攻克,尤其是在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办团宗旨上作出不懈的努力。
钱江晚报:浙江越剧如何进一步突破,打造精品?能否剧透一下即将推出的重点作品?
王滨梅:我们打造精品,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阵地意识,打造具有中华精神、中国气派、浙江韵味的主旋律舞台艺术精品。最近我们将要推出的一部宣传“两山理论”、体现“共同致富”的舞台作品《绿水青山》。
二是坚持继承创新,礼敬中华传统,打造具有辨识度、传播度的传统舞台艺术精品。比如我们正在打磨的致敬和平、弘扬励志的新编历史剧《苏秦》,正在创排的讲述杭州地域人文的传奇爱情故事《新白蛇传》,立项了传承青春靓丽、满台生辉舞台艺术风格的新编《大观园》,又在爱国主题越剧《红玉》之后,储备了助推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钱王》《秘色》等舞台剧本。
为进一步促进戏曲文化与人文旅游、研学旅游相融合,立足文旅融合发展,加强与地域的互助合作,我们近年与嵊州、上虞、丽水等地合作共创了《祝家庄里的年轻人》等多部作品,未来还将更多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创作扎根人民的舞台作品,以合作共创来提升地方文化品质和作品建设,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郭楠 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