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晓龙:用十多年打造一个“钢七连”

返回

春风IP奖:《冬与狮》

兰晓龙:用十多年打造一个“钢七连”

作者:本报记者 汪佳佳 阅读数:0
兰晓龙,1973年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作家,编剧代表作有《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获得过第1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春风IP奖:《冬与狮》

  兰晓龙:用十多年打造一个“钢七连”

  《长津湖之水门桥》《长津湖》正在影院重映。

  这两部电影的编剧是兰晓龙。不久之前,他刚刚凭借《长津湖》系列电影的原著小说《冬与狮》,拿下了第十届春风悦读榜的“春风IP奖”。

  因疫情他没能来杭州现场领奖,但发来了一段走心又诙谐的获奖感言——

  “有一件有趣的事,这件趣事就是,我其实是个写剧本的,从来不写小说。我坚持把剧本写得有可读性,恰恰是因为剧本没人看。

  影视行业就是这么个环境,一个组大几百人,自觉通读了剧本的人大约在百分之一,而且那种读,更多是‘我怎么完成我的部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

  一个戏从立案到完成,林林总总也许百万字,真正的读者也许不超过十个人。观众很多,读者很少,很孤独。所以,我想干脆把它写得兼备操作性和可读性吧,物化和诗化是不矛盾的。”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这一段得奖感言发上微博后,至今已有几十万的播放量,正如网友评价,兰晓龙也是个有趣且真诚的人。

  从《士兵突击》到《我的团长我的团》,再到《生死线》《长津湖》系列,他在创作过程中那颗赤子之心,从过去到现在,从未变过。

  兰晓龙现在的微博账号,叫“伍千万里四十八”。伍千里和伍万里,是《长津湖》系列电影里的主角,也是小说《冬与狮》的主人公。

  在《冬与狮》的序言里,兰晓龙反复提起一张照片。那是他偶然看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有点懵懵然……手里托着一个剥了皮还没来得及吃的橘子……”

  很多人以为照片上的人就是伍万里的原型,其实不然。伍家兄弟的故事多年前已经创作完毕,而这张照片是兰晓龙近几年看到的,在看到的瞬间,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照片上的年轻人,与《冬与狮》里的伍千里、伍万里们,穿越时空,遥相呼应。

  “他牺牲了,他太年轻了。”

  1950年,刚从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撤下来,连长伍千里带大哥伍百里的骨灰回乡,接着就要火速归队,七连这次要跨过鸭绿江出战。

  那是一片极寒的战场,衣衫单薄、装备简陋的中国军人将面对摧毁性的现代化海陆空立体攻击。

  十八岁的弟弟伍万里尾随他登上了军列。

  长津湖畔。“快冻死了,可还在追击。”目睹哥哥和战友们将肉身当做炮弹,伍万里陷入弹尽粮绝、难以归家的绝望……

  《冬与狮》的主要背景是长津湖之战。1950年秋冬之交,第七穿插连所在的第九兵团原本驻扎在华东地区,被紧急征召开赴长津湖战场。因为白天有美军不间断的空军侦察,为避免暴露,第九兵团战士在极寒中昼伏夜行三周,完成对美军的分割包围,最终战胜了美军王牌部队。

  《冬与狮》通过对第七穿插连的描写,以伍千里、伍万里两兄弟为着眼点,同时塑造了梅生、雷公、谈子为、余从戎、平河等人物群像,以小见大,讲述出千千万万平凡的志愿军战士的故事。

  写作《冬与狮》的念头,诞生于2014年。

  “2014年,在一个剧本讨论会上,我当时就提出了长津湖。”

  在讨论会上,兰晓龙是这么说的,“零下40多摄氏度,炮冻到缩膛是有真实记录的,炮弹说装不进去就装不进去了。那时候,能拉到长津湖战场上的唯一重火力是步兵炮、60迫击炮。当仅有的火力都已经丢失,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人肉迫击炮,就是甩手榴弹。有了这样一个由头,后面便有了写作动力。”

  兰晓龙觉得,长津湖战役是最痛定思痛的一场仗。

  “有一点是我深信不疑的,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我们国家可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在当时,它鞭策了我们。”

  当被问及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冬与狮》时,兰晓龙借书中人物谈子为的一句话作出了回答:“胜利需要证明。”

  在《冬与狮》的创作过程中,兰晓龙延续了他一直以来的风格,在群像创作中突出每个人物的独特部分,并十分注重人物的成长性。

  伍千里是尖刀连连长,面对敌人时冷静睿智,面对战友时重情重义,面对弟弟,哪怕是在奔赴战场的山水跋涉中,也不忘时刻教导,帮助弟弟成长。

  伍万里本是顽劣少年,顽皮而懵懂,为“长些出息”随二哥伍千里参了军。在奔赴朝鲜的军列上,伍千里给弟弟讲连队的过往,览祖国的山河,伍万里对家国的责任感被一点点唤醒。

  连队指导员梅生,一个恋家顾家却毅然再次走上战场的上海男人,小说里有很多他对于妻子的眷恋和温情,令人动容。这样的描写让人物更加饱满,也让我们体悟到,他们是钢铁一般的战士,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有棱有角,有血有肉,生动而多面。一个个人物立了起来,整个故事就立了起来。

  他们也有彷徨,他们也有恐惧,他们也有不舍,而他们的信念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坚定,最终凝结成为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成为志愿军的制胜利器。

  七连,听到这两个字,也许你会觉得熟悉。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七连,是在《士兵突击》里。那句著名的“不抛弃不放弃”正是出自《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

  在许三多的入连仪式上,伍六一曾介绍过钢七连的历史:

  “抗美援朝时,钢七连几乎全连阵亡被取消番号,被全连人掩护的三名列兵却九死一生地归来。他们带回一百零七名烈士的遗愿,在这三个平均年龄十七岁的年轻人身上重建钢七连,从此后钢七连就永远和他们的烈士活在一起了。”

  这“在三个年轻人身上重建的七连”,正是《冬与狮》里的穿插七连。

  不同年代的士兵,前赴后继,薪火相传,视死如归,捐躯国难。从穿插七连到钢七连,所有士兵从入连队的第一天起,他就不仅是连队的几十分之一,而是自有连史以来的几千分之一。

  所以,这个春风IP奖的起源,其实应该追溯得更远。

  《士兵突击》里,伍六一(邢佳栋 饰)是钢七连第4900名士兵,许三多(王宝强 饰)是钢七连的第4956名士兵,马小帅(李泓良 饰)是钢七连的第5000名士兵。

  《冬与狮》里,七连第162名战士伍千里、第677名战士伍万里、第135名战士梅生、第17名战士雷公、第305名战士余从戎、第623名战士平河,以及七连在战斗中遇到的亲密战友谈子为,一一登场,“钢七连”的战歌在长津湖战场上响起,“我带你们回家”的主题再一次延续。

  这就是兰晓龙耗费数十年心血的“钢七连宇宙”。

  以一个延续性的IP去进行创作,书写不同时代不同的人身上发生的看似不同但实则如出一辙的故事,兰晓龙想要传达的,是某种精神的延续。

  这种精神是他所有作品的内核。

  所以,我们常能发现他的作品中,很多人物有着相通之处。这个人物身上有那个人物的影子,这支队伍身上有那支队伍的灵魂。

  是的,他们从来都是一个人,一支部队。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今年又进入了公元多少年,有些东西,从来就不变。所以,它更珍贵。

  冰天雪地之上的热血,更加火热。“狮子是不属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狮子依然是狮子”。

  《冬与狮》的故事从回家始,以回家终。而七连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