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炎: 文学是痴情者的事业

返回

春风年度致敬奖:《严家炎全集》

严家炎:
文学是痴情者的事业

作者:本报记者 宋浩 阅读数:0
严家炎,生于1933年,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代表人物。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五四”文学思想研究、鲁迅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春风年度致敬奖:《严家炎全集》

  严家炎:

  文学是痴情者的事业

  第十届春风悦读榜“年度致敬奖”致敬了两位30后学者。

  “《严家炎全集》记录了我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探索和思考。相信新一代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将有更加精彩的开拓和创举,我满怀期待!”

  这是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先生隔空发来的获奖感言。严先生89岁了,视频上的他穿着一件白色短袖,语速很慢,说一句话,会停顿一下。

  代领奖杯的是《严家炎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的责任编辑孙立英。颁奖盛典结束后,孙立英从严夫人卢晓蓉那里获悉,严先生在北京全程观看了我们的直播,十分高兴。

  严家炎先生是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投身研究。

  有论者指出,第二代学者逐渐摆脱“以论代史”的影响,强调论从史出,强调史料是治学的基础。《全集》中收录的《一个痴情者的学术回眸》一文中,严家炎就提到了“从可疑材料入手,凭原始材料理论”的经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之后的那个暑假,高中生严家炎读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邵荃麟等编的《解放区短篇小说选》,也读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几年后,他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继续深造,开启了学术研究道路。严家炎以严谨的研究梳理了文学史很多问题,注重原始材料的价值是他一贯推行的方法。

  比如在给留学生上现代文学史的过程中,26岁的严家炎为搞清楚1916年酝酿、1917年兴起的文学革命到底应不应归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运动,他连续20多天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翻读1915年到1920年的《新青年》,据此写成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问题》一文。

  严谨扎实是一方面,严家炎的学问又是“宏放”的。他关注思考的都是大方向,同时葆有北大惯有的包容并蓄之风:把现代和当代打通,甚至把所谓纯文学和通俗文学打通。他研究、推崇金庸。《全集》中,就收录了他的《金庸小说论稿》。

  严家炎这代学者,或已去世、或年事已高,近20多年来,更多是他们的学生活跃在现当代文学学界,为人熟知。然而,前辈学人对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研究文学史,参与文学史书写,也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全集》出版后,在“严家炎学术思想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谢冕、钱理群、温儒敏、陈平原、李敬泽等同事、学生悉数到场。李敬泽表示,作为北大中文系毕业生,他们都曾在严家炎的课堂上受诸多教益。

  著名学者钱理群发言,他称严家炎是自己学术生涯的“保护人”。1978年,钱理群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从学生到工作,几个关键节点,严老师对他帮助很大。

  陈平原指出,严家炎的贡献还在于编写教材。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参与编写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周扬主持,唐弢主编),“是那一时代研究的总结”。温儒敏也说,严老师参与编写的那套教材,“那种对于史料的极端重视,那种基于史事阐述的厚重感,是所有现代文学史(包括我们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都未曾达到的。”

  60多年里,严家炎引领着整个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致力于现代文学研究,注重史料的价值,成为继唐弢、王瑶之后的领军人物,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文学是痴情者的事业。”这是严家炎先生很喜欢说的一句话,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觉得,学术领域的所谓痴情,就是义无反顾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