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六年不剪指甲 全靠自己咬

返回

小学生六年不剪指甲
全靠自己咬

孩子出现“坏习惯”,可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作者:本报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李彬 阅读数:0
视觉中国 供图

  小学生六年不剪指甲

  全靠自己咬

  孩子出现“坏习惯”,可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孩子咬笔杆、吃手指,好几年了都改不了,怎么办啊?他在学吉他,右手指甲不能剪,黑乎乎脏兮兮的,还老往嘴里塞。前段时间就是因为不注意卫生,病从口入,高烧好几天!”最近,杭州妈妈严女士对此很苦恼,求助“成长心理室”——她对四年级的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没用,铺天盖地骂一通,也没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采访发现,咬指甲、咬笔、抠手指等行为,在中小学生中很常见。很多家长发愁、痛恨,到底该怎么办?这背后有什么是需要注意的?本期“成长心理室”,我们来关注孩子的这些“坏习惯”。

  杭州妈妈求助:

  六年级孩子的手指不忍直视

  孩子咬指甲、咬笔、抠手指……有这种烦恼的爸妈真不少,家长方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方女士有个六年级的女儿,高挑漂亮,从小学钢琴,手指细细长长的。但如果你凑近,这双手不忍直视——每个指甲都又短又扁、坑坑洼洼,边缘还长着倒刺。

  “要是改掉这个坏习惯,这双手该有多好看啊。我多么希望女儿让我剪一次指甲,但小学六年,指甲剪毫无用武之地,全都是她自己咬的。”方女士为了让女儿改掉这个毛病,正面引导过、吓唬过,还买过牙咬棒,“我告诉她,每次想咬指甲了,就换牙咬棒,但女儿觉得在学校用这个会被人笑话,不肯用。其实,女儿自己也发愁,她都不好意思在人前大方伸手,露出光秃秃的指甲,但她不由自主地就会咬。”

  儿童心理专家周国岭:

  孩子喜欢“咬”,可能是因为焦虑

  “中小学生中,咬指甲、咬笔、抠手指等行为比较常见。”周国岭说,在门诊里,也经常会遇到有这些行为的孩子,有些孩子咬指甲特别严重,指甲边缘都血淋淋的。

  而有些孩子,则出现了更严重的行为。

  前段时间,一位六年级女孩走进周国岭医生的诊室,她棒球帽下的右侧的头发已经稀稀拉拉。女孩在低年级时成绩非常优秀,到了高年级逐渐跟不上,爸妈对她的要求又比较高。一旁的妈妈说,女孩在上数学、科学课时经常会拔头发,数学题做不出来,也会拔头发,但其他课或者玩耍的时候就从不会去拔。

  周国岭说,女孩的情况是一种“拔毛癖”,是冲动行为控制障碍中的一种,表现为在非常紧张焦虑的状况下,便无法克制地要去拔头发或者是体毛。拔完之后,焦虑得到缓解,有如释重负感,“导致这种疾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压力。”

  “很多孩子有咬指甲、咬笔杆、咬衣角、抠手指等行为,有几种原因——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走神;缺乏微量元素,对味觉功能可能造成影响,表现出一些“异食癖”症状;有心理压力,内心焦虑引起。这之中,内心焦虑是占比比较高的。”

  他提醒,咬指甲、咬笔杆等都是孩子缓解焦虑的方式之一,也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发展下去可能有其他心理方面的疾病,需要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咬指甲等行为会缓解吗?

  “这些行为,中小学生多见,高中以后就相对少了,成年后就更少了。”周国岭分析,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自我意识增强、冲动行为控制能力增长,焦虑也会适当下降,另一方面,年龄增大后,会比较注重外表,更克制这些行为,或转换这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但也有一些人,这种行为也会一直延续到成人期,变成下意识的习惯。

  他建议,针对这些行为,一定要“对症下药”,消除造成孩子可能焦虑的因素。

  比如,可以主动和孩子聊一聊,是不是遇到了让他觉得紧张、焦虑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学业压力比较大,要想办法去缓解,比如孩子在做数学题时很容易焦虑,给他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可以先放一放,可以针对性查漏补缺,或者去问问老师、同学的思路。

  要纠正孩子咬指甲等行为,最好用心理疗法、行为矫正相结合的方法。千万不要体罚、大声训斥,不要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拿出,这样可能会加重孩子咬指甲的行为。要以耐心说服、鼓励为主,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与支持,还可以引导孩子多参与运动、活动,转移注意力。

  做一些放松训练也有帮助,比如腹式呼吸法和肌肉放松法。家长要关注孩子行为的严重程度,如果影响到生活、学习,一定要来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周医生提醒,虽然“坏习惯”在孩子身上,但导致这些行为很多时候是家庭教育产生了问题。当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孩子,使得孩子的焦虑倍增,家长也要做一些改变,尊重孩子,多给予理解、耐心和鼓励,帮孩子切实解决问题。

  本期专家:周国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