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刘恒
我们想起了窦皇后和薄太后
中原人汉文帝身上
流着南方文化血脉
![]() |
薄太后陵出土的金饰小件 |
![]() |
霸陵出土 铜齿轮、 铜构件 |
当一件件出土文物展现在直播镜头前时,汉文帝被记在史书中的“节俭”形象更加明晰了。这位被夹在开基创业的汉高祖刘邦和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刘彻之间的文皇帝,乍一看不如二者耀眼,不过他节俭、谦让、仁爱的性格特质,给我们的感觉更接近一个普通人。
更让浙江人产生熟悉感的,是这位血统纯正的北方汉子体内,流淌着的南方传统文化血液。
如何科学认识汉文帝?在长期关注古代思想文化和先秦秦汉史研究的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陶磊的带领下,我们有了一个历史学的解读视角。
汉文帝母亲、妻子参政
这是南方文化的影响
窦皇后是汉文帝的妻子,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她叫窦漪房。窦皇后与汉文帝合葬白鹿原上,“同茔异穴”,也成为认定墓主汉文帝身份的证据之一。
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在古装剧中有不少演绎,大众对她不陌生。她是《美人心计》中的大女主(林心如饰演);也是《汉武大帝》《大汉天子》中的太皇太后(分别由归亚蕾、陈莎莉饰演)等等。她的丈夫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另一个儿子梁王是文学爱好者,枚乘、司马相如都是他的宾客;女儿是馆陶长公主;孙子是汉武帝,外孙女是“金屋藏娇”的陈皇后……
这个女性历惠、文、景、武等朝,景帝时,作为太后,她曾对皇位继承人选梁王还是太子刘彻的问题上,发表过重要意见。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在政治上,她对新政的实施也产生了影响。
薄太后也同样对政治施加影响。汉文帝是著名的孝子,从“飞马银当卢、熊形金当卢”等陪葬的金银饰品,可见她在汉文帝心中的地位。绛侯周勃入狱等事件,反映出这位女性对汉文帝的重要影响。
汉以孝治天下,从汉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梁孝王、孝元皇后这些谥号就能看出来。忠孝合流,使得太后对皇帝能够产生影响,这是汉代政治的一大特征。
“整个汉代政权,与楚文化有关系。”陶磊教授抛出了一个地理角度的历史解释。刘邦是沛县人,属于楚地,是楚人;外戚、功臣集团,很多都是楚人。比如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其父是吴人,死在山阴(今绍兴),葬在山阴。
作为南方文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明显差异,缺乏祖先崇拜和血统观念,不轻视女性,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轻视女性是重视男性血统观念的文化的产物,中原文化越到后来,这种观念越明显。”
陶磊曾考察先秦时期吴越文化,春秋时,越王勾践返回越国,范蠡曾进言“同男女之功”(《国语》),认可女性对国家的贡献。鼓励生育方面,生男给犬、生女给猪,男女基本是平等的;“勾践还传越女剑法,女性习武应该是存在的,习武也是一种权利,这里也可以看出男女地位的平等性。”
这种观念恐怕与崇神的文化有关系,事神以巫,巫多为女性。文化的背后,则是南方的地理环境,《史记》等文献记载:“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卑湿”的环境下,女性相对更长寿。
《周礼》记录战国时期的人口统计,南方的扬州、荆州是二男五女、一男二女。考古中也曾发现汉墓中有户口登记材料,能看到女性人口比男性多。这导致女性在社会上力量不低。
薄太后、窦皇后都活得比丈夫、儿子还长,薄太后是孙子汉景帝埋葬的,窦皇后是孙子汉武帝埋葬的。女性长寿,加上孝观念,自然导致女性能够参与甚至主导社会法则的建构。
汉代并非后来封建社会典型的男权社会。陶磊教授说,即便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家”侧重的只是秩序问题。“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整体被压制,男尊女卑的观念流行,在汉武帝时程度有限,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汉初对女性的看法与后来不同。这种观念的形成来自楚文化——
南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汉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整个历史似乎一直就这样,南方今天还有很多跟母姓的情况。”
皇位从天而降
汉文帝是如何成为明君的
汉文帝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洲看来,在即位前后,这个皇帝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
在即位之前,他行事低调,处处小心;即位之后,他强化军权,削弱功臣集团的实权,随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汉文帝时期,继刘邦和吕后的时代之后,对汉初朝廷高层进行了一次“大洗牌”。
公元前179年,长安城经历了一次军事政变,由功臣集团的周勃、陈平等人发动,刘氏宗室集团参与。政变的结果是吕氏外戚集团被灭族,吕后在生前安排的政治格局被推翻。
政变之后,参与政变的齐王、淮南王都没能继承皇位,远在代国(今山西)的代王刘恒成为受益者,被功臣集团推举为皇帝。他是如何被选中的?
《史记》中记载那场选定继承人的重要会议的结论:“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包含三层意思,首先代王的母亲薄氏是温顺的“君子长者”,其次代王是刘邦在世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最后总结说,选择刘邦的儿子则顺理成章,选择善人则大臣心安。
推举代王刘恒继位,最重要、最关键原因是代王母亲薄氏温顺,家族不强大,可避免重蹈吕后的覆辙,这也是代王区别于齐王、淮南王的地方。所谓刘邦在世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是无关紧要的因素。
按照宗法制原则,两代天子应该是上下两辈人,汉惠帝之后,就应该从刘邦的孙子一辈中推举,比如齐王。赢得政变的政治强人心中认定了性格温顺的代王刘恒,就不顾辈分推举惠帝的同辈兄弟代王,抛出他是刘邦在世的儿子中最年长的这一理由。
作为主要优势的代王之母薄氏,原是秦末群雄中魏王魏豹的姬妾。汉王刘邦打败了魏豹,薄姬被安排到织室劳作。刘邦到织室见到薄姬稍有姿色,就纳入了后宫,只“招幸”了一次,就幸运地怀上了“龙种”,之后也很快被冷落。
正因此,薄氏逃过了被吕后的妒火烧身。儿子不被宠爱,封到代国,薄氏也跟着远赴代国。吕氏覆灭后,这又成了她儿子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条件。薄氏家族不强势,唯一的弟弟薄昭没有政治野心,她本人也有仁善之名,这是周勃、陈平最在乎的地方。
这种考虑,从窦皇后身上也能看到。掌权的大臣不仅防范太后的薄氏家族,还要保证皇后的窦氏家族的温良,未雨绸缪。
窦皇后出身贫寒之家,权臣们还要从教育入手,选师傅为窦家兄弟上课。可见周勃、陈平的防范心理。
迎立代王的消息传来,刘恒几经考虑,最终踏进了喋血之后的长安。首先发布诏书,为吕氏集团“谋逆”定性,安抚了陈平、周勃,同时大赦天下,把这一政变升格为与民同乐的国家庆典。同时派亲信接管宫廷警卫的指挥权。
随后,“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派舅舅薄昭接母亲到长安,作为亲近、可靠之人,薄昭和代国的旧臣,即将成为汉文帝重用之人。
即位的汉文帝为防范政变重演,他整肃周勃、压制齐王,以高明的手段处理纷繁复杂的政治关系,很快摆脱了被控制的局面。
尤其是周勃,虽然他是发动政变、推举刘恒的核心人物之一,但汉文帝即位后对他是不信任的。在统治秩序建立起后,周勃就开始被加以约束,甚至一度下狱,通过薄昭请薄太后求情才得以出狱。皇权的巩固,大大降低了权臣发动政变的可能性。
这样即位的汉文帝,始终是保持谦慎的,诏书中充满了敬畏之心。清代史学家赵翼后来说“汉诏多惧词”,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汉文帝,他在诏书中始终有谦让自守的态度。这一贯穿了整个汉朝的传统,是由汉文帝开创的。
怀着这样的心态,他废除了株连之刑法、肉刑,减轻了赋税,重视吏治建设,推崇执法宽而平……多方面的改革之后,文景之治才得以出现。
本报记者 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