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与延福寺
在浙南万山之中的宣平,有一座沉寂了千年的古刹,因了一对贤伉俪的到访而大放异彩,声名远播。古刹名延福寺,伉俪是梁启超之子、“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和他的夫人——“一代才女”林徽因。
此刻,我就站在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去延福寺时曾驻足拍照留念的镇澜桥西端石阶前。镇澜桥是通往延福寺的古道津梁,横跨五柳溪之上,单孔石拱如飞虹,“两旁建制栏楯如翼”;石栏杆雕有莲花,一柱一莲花;桥身藤蔓悬垂,迎风以飘拂;桥旁古樟葱茏,枝叶旁逸如盖;桥下乱石峥嵘,溪水淙淙流淌。桥东北500米处的山坳上,菩提树掩映之中,有古刹红墙黛瓦,檐牙翘举,即为延福寺。
延福寺,坐落在原宣平县北12.5公里、今武义县西南30公里处的桃溪镇陶村东南的福平山麓,峰峦环拱,涧陌回绕,古木参天,梵塔高耸,更有翠屏献彩、悬罄承露、木鱼引磬、石涧泉涌、长生池鱼、五柳回龙六景点缀其间,俨然佛门圣地。据吴金宣主编《延福寺志》载:延福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初名福田院;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僧宗一重建;南宋有赐紫衣宣教大师者守一,于绍熙年间“拓其旧而新之”,大殿始成,赐名延福寺;元代延佑至泰定年间,照堂日师及德环等重修大殿,扩建寺院,建佛有阁,演法有堂,赫然已成宣平佛国。此后,历代均有修葺,然多承宋代营造法式,而元代建筑保存独多。
曹汛《林徽音先生年谱》载:“(1934年)11月,与思成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之邀前往杭州商讨六和塔重修计划,并往浙江宣平陶村调查延福寺,鉴定为元代建筑。”
1934年11月,梁思成、林徽因在杭得知宣平有座千年古刹延福寺,完成杭州工作后便假舟车至宣平县樊岭脚,然后坐轿10公里来到荒芜寥落的延福寺。他们将自带钢丝床(当时梁思成患有腰疾)安置于厢房,吃住在寺院,历时9天,对延福寺的建筑布局与形制进行了拍摄、丈量、记录、测绘。对大殿的月梁、斗拱、梭柱、柱质等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考察研究,考定其为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建筑。
回京后,梁思成、林徽因着手整理拍摄的延福寺照片,并绘制了《延福寺平面图》《大殿平面图》《大殿断面图》《大殿上檐斗拱图》等手稿,后存放于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料室。梁思成还在其著述中多次介绍延福寺,在《<营造法式>注释》中,多处以延福寺建筑构件为实例,注释宋代营造法式;在《中国建筑史》中,图文并茂地作了专门介绍:“延福寺大殿,在浙江宣平县陶村,建于元泰定年间(泰定三年,1326年)。殿平面梁广各五间,近正方形,当心间特大,次梢两间之联合长度,尚略小于当心间,屋顶重檐九脊,阑额之上不施普拍枋,为元以后所不多见……此斗拱全部形制特殊,多不合历来传统方式,实为罕见之孤例。”
从此,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千年古刹延福寺名声鹊起,引起外界的关注。陈从周、祁英涛、梁超、朱光亚、潘谷西、黄滋、郑孝燮、谢辰生、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古建筑、古文物专家,以及日本横滨大学关口欣也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等先后慕名前来延福寺参观考察。他们深深震撼于这一精美而独特的元代木构建筑,或撰文介绍延福寺,或建言保护延福寺,或将考察研究成果写成学术专著,使延福寺不仅扬名于国内,而且驰名于海外,对延福寺的修缮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自梁思成、林徽因到访并传播延福寺80余年来,延福寺虽也如其他历史建筑一样,历经兵灾水火及各种冲击,但延福寺大殿始终得到文物部门和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保护,至今屹立如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延福寺曾获多次修缮,1960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孟海、赵朴初先后为延福寺题写匾额,政府要员、文化名流也纷纷来此视察。2014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国之瑰宝,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三级政府合力出资逾亿元,在精心修复古刹建筑的同时,又在古刹前面垅亩之上广基200余亩,重建殿宇禅房80余间,四周植树20余万株。并蒙杭州灵隐寺鼎力襄助,延福寺有幸成其下院。历时三年,宝刹重光,法炬再燃,朝钟暮鼓,梵呗相属,殊胜宋元鼎盛之时。
过镇澜桥,当年梁思成、林徽因走过的山垅古道如今已拓建成用于宗教礼佛活动的延福寺新建筑群。沿着石板路东行百米许,有一放生池,由此北折,过福缘桥,即进入延福寺的宗教礼佛区。新建筑群承接延福寺古刹之脉象,以照壁、山门、天王殿、轮藏殿、圆通宝殿为中轴线,两旁辅以钟鼓楼,伽蓝、地藏、文殊、普贤诸殿,以及报恩堂、客堂、僧寮诸设施,梵宇恢弘,廊榭环回,颇具宋元木构建筑风貌。
出圆通宝殿后门,过遥拜平台,拾级而上,到达梁思成、林徽因当年到访过的延福寺古刹,即现今的延福寺文物保护区。进山门,但见菩提婆娑,古柏流翠,古色古香的木构建筑巍然屹立。穿过前殿,绕过放生池,来到大雄宝殿,这里就是梁思成、林徽因著述中所描述的“延福寺大殿”,是古刹的精华所在。大殿呈方形,重檐九脊,木构斗拱,屋面采用望板上敷设重唇板瓦。檐柱与枋梁交接处不用榫头铆钉,全以斗拱相累,层层顶托,以“斗”顶和“拱”托的力学原理,使飞檐向前方凸出延伸,显得轻灵飞动,精美绝伦。
陪同参观的延福寺专职文物保护管理员告知,经过2014年的修复拓建工程,延福寺大殿不仅完整保存了梁思成、林徽因到访时的风貌,而且防水防漏设施、防蛀除尘保护措施远超当时,更有文保管理员日夜留值对古刹进行巡视。另外,还拓建了古钟楼、碑廊、古建筑展示厅,丰富了延福寺文物的文化内涵,成为集文物保护、宗教礼佛、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浙南一大胜境。
藏在深山的延福寺,因为有梁思成、林徽因伉俪的慧眼识珠,较早地引起外界的关注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有幸成为了国之瑰宝。延福寺没有忘记梁思成、林徽因的恩德,《延福寺志》记载了他俩对延福寺的考察情景和研究成果,文物保护区展示着他们当年考察延福寺时的珍贵图片,不久前还举办了“梁思成、林徽因与延福寺学术讲座”。
一座古寺院,两位大先生,一段情缘,百世佳话。
□ 沈志权
教授,发表或出版小说、散文、文论、专著200余万字,现居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