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爱香,鸭形熏炉有多受宠

返回

实证宋韵·镇馆之宝请出场⑧

全民爱香,鸭形熏炉有多受宠

作者:本报记者 李蔚 阅读数:0
左:鬲式炉 右:簋式炉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供图
鸭形香熏
更多宋韵“镇馆之宝”
扫码直达
李蔚
来读更多镇馆之宝的故事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盛家老太太请在宫里当过差的孔嬷嬷,到家里给孙女们上课。除了学规矩,焚香那一幕拍得特别有讲究。

  这是800年前宋人发明的“隔火焚香”品香法,也是今天日本香道的前身。只是宋人把焚香的诗意和日常化推向了极致,使它成为生活中一项雅致的技艺,一种平民的生活美学。

  宫廷内帷燃着香,士人案前燃着香,就连在市井酒馆喝酒,“香婆”也会把点着的香炉,放在客官的酒桌上。

  宋代,是香文化的顶峰。

  寻找宋人香事,南宋官窑博物馆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遐想?

  卖萌与雅正

  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的一件鸭形香薰,是国家一级文物,残高18厘米,1985年出土于南宋官窑郊坛下遗址。鸭形器物只保存下来鸭首、颈部和鸭身的前半部分,在传世的南宋官窑器中,独一无二。

  残件的鸭形器,内膛中空,与2002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出土的一件天青釉鸳鸯熏炉相比,鸭颈更长更优美。

  两宋香炉的造型很丰富,大致可以分作两种类型,一种是封闭式,有盖;一种是敞开式的,没有盖。一般称封闭式的炉为熏炉,开敞式的炉为香炉。

  鸭形熏炉也称睡鸭、宝鸭、香鸭、金鸭、金凫、香鸭等,历代以来,一直很受欢迎,见诸于诗词作品中:如唐李商隐《促漏》“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宋陆游《不睡》“水冷砚蟾初薄冻,火残香鸭尚微烟”等等。

  在传世的古画中,鸭形香熏也屡见不鲜。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的《斜依熏笼图》里,美人所倚的竹编熏笼下,就是一只鸭形香炉。

  不过,小巧可爱的鸭熏进不了书房客厅这类公开之地,那里摆放的香炉宜雅正。

  要雅正还属仿古式样,宋朝最具特色的是南宋仿古式样的小型香炉,“最初大约是直接取了古器,如唐三代及至秦汉的铜鼎、铜簋、铜鬲。”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名物研究的专家扬之水的说法。宋代香炉材质以瓷器为主,也有金银器。

  《知否》里,盛家老太太日常用的是博山炉,盛家三姐妹上课学习用的是樽式炉。

  樽式炉、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都属仿古型,同器形的在南宋官窑博物馆里可以找到。

  宋人焚香并不是点燃就行了,那叫烧香,宋朝盛极一时的“隔火焚香”,讲究的是“烧香取味,不在取烟,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取味则味幽,香馥可久不散,须用隔火”。

  “隔火焚香”的大致步骤跟《知否》里孔嬷嬷教的差不多:

  先要准备好木炭,木炭要烧到通红而又没有明火也不冒烟;香炉里要均匀松散地装上香灰,并在香灰中心挖出一个较深的孔洞;接下来这两步就考验功夫了,先往孔洞里放入烧好的木炭,如果木炭比较旺,要放得深一些,不旺就放得浅一些;然后放“隔火”,“隔火”用的是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东西,最后才是在“隔火”上放香丸或香饼。

  宋人的新玩法

  宋代常见于平民士人生活中的香,还有一种叫香印,也叫香篆。

  在香炉内铺上一层砂,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因为这种香用的是散粉,移动压印的模子也容易碰坏图形,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于是,在两宋的京城,出现了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相当于“外卖”吧。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

  香印倒不是宋人的首创,唐时就有了。不过,宋人在香事上可谓登峰造极,怎么可能不在香印上搞点创新?

  宋代熙宁年间,出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午夜香刻”。宋人把印香做成各种图形字形,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用香计时,其中还寄寓了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祝愿。

  香印之外,宋人也点炷香,跟今天的线香差不多。宋朝市井中,处处可见香事。

  如果钻进《清明上河图》里找一找,画卷里也有多处描绘香事有关的景物,最有名的莫过于“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这户刘家是经官府特许专营的香铺,有上好的沉香、檀香、乳香等香材,有的香料一般店铺还买不到。

  宋朝廷专设“香药局”,宋《都城纪胜·四司六局》中有载:“香药局,专掌药楪、香毬、火箱、香饼。听候索唤诸般奇香及醒酒汤药之类。”

  不少文人士大夫,不仅喜欢买香、焚香,更是亲手制香。苏东坡就是一位制香高手,相传他曾调制过一种合香“雪中春信”,有雪天闻到梅花开的意境。为了合出这款香,苏东坡整整用了七年,直到某年正月初七的一场突至春雪,取了999朵梅花的花心之雪,再将炮制好的种种香料按序配好,才得“雪中春信”。

  尽管香并非宋代独有,但在两宋时期,香却充分融入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阶层。作诗赋词、听音烹茶、雅集宴会要焚香,会友宴客、独坐静默、郊游闲居也要焚香。

  我们后世看得风雅,宋人却当做常事一件,追求的只是一种优裕从容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