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勇:“新概念”的另一个方向

返回

携商战小说《老板不见了》归来

陈佳勇:“新概念”的另一个方向

作者:本报记者 孙雯 阅读数:0

  那些因一篇“新概念”作文而一夜闻名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任晓雯、周嘉宁……他们都曾获得过新概念作文的垂青,并成为今天文学界的青年力量。

  但对于刚刚推出新作《老板不见了》的陈佳勇而言,更像一种文学的回归。

  1999年,18岁的陈佳勇以一篇《来自沈庄的报告》获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被保送北京大学。

  正像他自己在《老板不见了》的后记中写的那样——

  2003年的时候,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因为高三时的“一篇作文进北大”,加之大学四年的努力,发表文章、甚至出书,对我而言,并没有那么难。在写作并获得名声这件事情上,我没有受过太多的“苦”。在当时那个年纪,尚不知道“苦尽甘来”才是正道,只觉得,是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起作用,这些都是应得的。

  毕业之后,陈佳勇先是进入了媒体,后跨入影视行业。虽然出版了随笔集《所谓青年》《在北大散步:胡四的故事》等作品,但从作品的出版来看,他与文学的距离,似乎是远了。

  刚刚过去的夏天,《老板不见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陈佳勇强势归来。

  《老板不见了》是一部有关商海沉浮的个人体悟与小说式实录,展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些民营投资公司的发展轨迹。

  大四学生林子昂被班主任推荐入职振华控股公司,担任老板杜铁林的贴身助理。

  八年来,林子昂跟随老板周旋于各类政商关系之中,也将老板的“用人之术”与“管理之道”尽收眼底。眼看公司在资本市场洗礼下抢滩成功,然而一次事先暗流涌动、毫无征兆的事件,却令杜铁林高歌猛进的步伐戛然而止:老板不见了。

  牛市、股灾、上市公司质押风潮,商界精英的胆识与局限,年轻学子的野心与魄力,金钱的诱惑、股市的血腥,在作者笔下得以全景式展现,耐人寻味而引人深思。

  所以,演员于荣光会说——“《老板不见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它读着像小说,其实是生活。”

  其中,不单是老板们的生活,也有陈佳勇的个人生活。

  从北大毕业,陈佳勇说,“一晃十七年”。

  在《老板不见了》的后记《一晃十七年》中,我们可一睹陈佳勇的人生轨迹。

  不长的记者生涯之后,他于2004年4月,转战到影视行业。

  “当时我身处报业,心系出版业,做的又是书评的工作,无意中看到当时迪士尼的CEO迈克·艾斯纳写的一本书,中译本名为《高感性事业》,发觉真正的传媒产业,影视这个环节怎么能缺呢?于是,便一头扎了下去。这之后,生意上的体会越来越多,写文章的心境,就真的没有了。”等到8年之后的2012年,陈佳勇已是“一半的精力继续放在影视业务本身,另一半的精力则放在了对资本市场的关注上”。

  “当时国内陆续有影视公司、出版集团上市,文化产业资本化道路拓宽,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周边的朋友渐渐多了许多金融圈的,即便是文化人、文化企业的经营者,也必谈资本,这便是当时的大环境。”

  所以,到了2014年,陈佳勇全力投身影视,用他的话来说,“算是真刀真枪地上了一线”。

  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陈佳勇认识、接触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老板”——“有我们自己行当的,也有其他各种上市公司的当家人与大股东,甚至还有‘神秘大佬’,其中故事,十分精彩。但到了2017年年底,延续到2018年年中,随着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许多过去认识的,或者只是一面之缘的‘老板’,纷纷变成了另一种‘新闻人物’……”

  无疑,《老板不见了》的故事,来自陈佳勇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老板不见了》是一部商战小说,但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商战小说。

  常规的商战小说,着力在背后的所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际上,真实的商界故事并没有那么复杂,甚至很枯燥。因而,我更想表达的是这些商战故事背后的一些人性上的反思与检讨。小说里的人物,放在世俗的评价体系里,绝大多数都是“成功人士”,我挺想把这群人的真实状态,把他们的优秀和努力写出来,同时,也把他们的自以为是,把他们的焦虑与不安写出来。尤其是在那些光鲜的背后,那种不被外人所理解的“痛”与“无奈”,那种拥有世俗成功之后的“荒凉感”,希望能有所展现。

  陈佳勇说,如果没有这十七年的经历,自己无论如何是写不出这样一部“关于在中国如何做生意”的小说的。

  所以,他感谢这次完全出于内心自觉的“写作”——“通过写这个小说,我也把这十七年来各种负面的东西,特别是心里的、脑子里的各种杂音杂念,彻底清理了一番。”

  《老板不见了》

  陈佳勇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