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8周年“追寻红色足迹”特别报道
那些承载着独特记忆和荣耀的红色地名(下篇)
![]() |
干训班旧址——敦本堂 |
![]() |
凤岗战斗遗址碑记 |
![]() |
“千人大会”旧址——钟氏大屋 |
![]() |
分水镇文体中心 |
![]() |
钟山烈士陵园 |
![]() |
叶长庚将军旧居遗址 |
![]() |
皖浙总队三槐堂革命烈士墓 |
县委党史研究室联合本刊重访的桐庐众多革命遗址,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故居、重要事件发生地、重大战斗遗址等,这些丰富的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党史纪念地是一部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科书,是红色岁月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刊发下篇。
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后勤基地——
新合乡新四村
1945年9月底,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奉命北撤后,坚持原地斗争的同志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展革命武装,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9月15日,在浦江马剑乡石门村(今属诸暨市)重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
金萧支队建立后,以浦江、诸暨、桐庐、富阳毗邻地带为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在桐庐四管乡(今新合乡)新四村的湖田、山桑坞相继建立被服厂、修械所、金萧报社、后方医院、干训班等后勤机关,使四管乡成为金萧支队巩固的后勤基地。后勤基地的发展壮大,使部队指战员生活有保障,武器有补充,治疗有处所,情报联络畅通无阻,增强了部队战斗力,对金萧地区武装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9年4月中旬,国民党203师609团和师部突击营,联合浙保王之辉部等2000余人,分四路偷袭新合,金萧支队后勤基地遭到破坏。
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召开“千人大会”地址——
新合乡引坑村
1948年9月,金萧支队在桐庐四管乡(现新合乡)建立后勤基地,这一带便成为金萧支队的活动中心和巩固的游击根据地。
1949年3月14日,金萧支队在新合乡引坑村钟氏大屋召开“千人大会”,公审叛徒郭某。郭某抗战末期为汪伪警察局警察,1947年参加路东武工队。后变节投敌,当上了敌保安队中队长,枪杀了武工队员等多名革命同志和家属,破坏我联络点70多处。3月中旬,路西武工队将其抓获,并在引坑村进行公审。公审大会由江东县县长兼人民法庭庭长陈相海主持,法官宣布对郭某处以极刑。参加公审大会的有金萧支队直属队,路西、江东等县的干部战士和当地人民群众共千余人,故称“千人大会”。
凤岗战斗发生地——
凤川街道翙岗
凤岗(现凤川街道翙岗村),位于桐庐县富春江以东的“南乡”中心,距县城10公里,是个东可抵富阳、杭州,南达四管、浦江,西到桐庐,北通富春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48年下半年,会稽山抗暴司令部在桐庐的三管(三源)、四管(新合)、芦茨等江东地区进行频繁活动,取得了可喜战果。因而,国民党县自卫总队独立常备第二中队(陈标部)被紧急调防到凤岗后,就驻扎该村西北部小丘上的关帝庙内,它的盘踞成了金萧支队在江东、江西地区开展活动的一大障碍。
1948年12月6日,金萧支队在四管乡丁家岭村组织了一支由一大队和八大队各2个中队及突击队组成的共200多人的队伍,急速向凤岗出发。7日凌晨向驻守在关帝庙的陈标部发起进攻,敌我双方激战2个多小时,我军毙敌4名、伤6名,俘敌60人,缴获轻机枪3挺、长枪30多支、短枪3支、枪榴弹筒2只及各类弹药若干。
凤岗战斗的胜利,受到上级党组织的高度赞扬,中共浙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在致金萧支队全体指战员的贺函中称“凤川战斗全歼敌军一个中队,俘获中队长以下六十余名这一伟大胜利,不但在(是)路西主力北撤后的空前大捷,就是全浙东也是一次巨大胜利,这是你们全体同志的努力和英勇作战的结果,特此向你们庆贺,并望再接再厉,为解放整个金萧地区而战。”
党领导下的分水起义地——
分水镇县前街
分水起义旧址位于分水镇县前街,原国民党分水县政府,现为分水镇文体中心。
分水属浙西山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富春江渡江,经分水、出昱岭关到皖南境内,全程仅100公里,是浙东通往皖南的一条捷径,被称为浙皖走廊。分水县治武盛镇,东至富春江不到40公里,西至浙皖边界要隘的昱岭关约60公里,正处在这条走廊的中心点,因此,如要控制浙皖走廊就必须先控制分水。
1948年4月,浙江敌后游击烽火已成燎原之势。中共浙东临委根据战略需要,指示金萧支队横跨富春江向浙西发展,打通浙皖通道,迎接华东野战军先遣队进浙。1949年3月2日,在金萧支队的策划下,分水县县长项作梁率部起义。3月6日,分水起义部队到达金萧支队根据地,分水县自卫总队所属两个中队5个分队,给金萧支队增添了8挺机枪、167支步马枪、20多支短枪、400多枚手榴弹以及各式子弹。7日,金萧工委在马剑栗树坪召开金萧专署成立暨分水起义祝捷大会,分水起义部队改编为金萧支队第四大队。
皖浙总队三槐堂战斗发生地——
分水镇三槐村
1949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总队的支持下,分水县合村地区部分青年自发组织了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知识分子为骨干的武装力量——浙西支队。3月下旬,皖浙总队为扩大游击根据地,由副司令员陈新率主力200余人到合村一带活动时,遭到省保安司令部突击第二大队王之辉部两个中队和驻扎在印渚埠的国民党省保安三团刘莹部两路围剿。敌我双方在三槐堂的铁帽山和云头的麻栗山岗发生激烈战斗,战斗历时10多个小时。皖浙总队10多位指战员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副司令员陈新身负重伤,因医治无效于4月上旬在淳安九都何家光荣牺牲,时年30岁。中共皖浙工委机关报——《黄山报》称此战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挖心战”。
钟山吴宅之战战斗地——
钟山乡钟山村
1949年5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师106团二营在友邻部队108团的协助下,对原担任安徽芜湖“江防”而后南逃的国民党第192师残部等合围于桐庐县钟山乡吴宅村,双方在吴宅村的青南山、五步山、钟山、万家岭、立夏山一带展开激烈战斗。在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第二大队、第四大队各一部的紧密配合下,我二营官兵英勇杀敌,溃逃之敌全军覆灭。战斗中,二营营长蒋钦周和六连指导员宋子兴等15位同志光荣牺牲。
1966年,桐庐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址建造了烈士墓,将金萧支队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3位烈士一并移入墓内。2005年,桐庐县人民政府和钟山乡人民政府拨专款将烈士墓扩建为烈士陵园。
叶长庚将军出生地——
百江镇百江村
叶长庚将军(1903~1986年),原名樟根,百江镇百江村冯家自然村人,少时家境贫困,从小替人放牛打零工。1926年在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参加攻克南昌、南京两次战役。1929年,带领本排22名战士及2挺重机枪、8支步枪投奔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一条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革命大道。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叶长庚将军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先后担任红军赣南独立十二师师长,汀湘赣军区代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第十五兵团五十军第一军副军长,中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4月在南昌去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