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投诉热点 七大消费警示
3·15消费提醒:教你如何在消费过程中擦亮双眼
![]() |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目前,在蓬勃发展的消费领域,消费产品层出不穷,促销手段千奇百怪。作为一名消费者,在“买买买”的同时也要多一些警惕,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如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可以通过合法途径为自己维权。
1.谨防朋友圈购物被忽悠
如今,打开微信朋友圈,铺天盖地都是“朋友”发布的商品广告,护肤品、服饰、食物、生活用品等应有尽有。但在朋友圈购物,常出现的问题有:商品质量无法保障;虚假宣传的商品,消费者没有辨别能力;交易没有发票,无法证明交易行为的存在;发生问题双方协商无果,消费者被拉进黑名单,无法找到经营者;产品出了问题,售后服务不好保障。
消费提醒:注意别购买不知名的、存在一定隐患的美容护肤产品或是含有宣传疗效的保健品、食品等;交易前一定要让对方提供相关检验报告;交货时,要求经营者提供发票或收据,并留好对方的联系方式和真实姓名;保存好聊天记录和其他有效证据,以备维权;一旦发生产品质量问题,要及时和对方协商,协商不成的可及时向消协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或直接向法院起诉。
2.预付有风险消费需当心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在餐饮、美容美发、洗车、洗衣、健身等多种服务行业广泛使用,预付卡式消费虽然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价格优势,但因部分经营者诚信理念和道德意识缺乏,导致预付式消费纠纷日益凸显。去年,预付式消费占投诉总量15.62%,排在消费投诉热点首位。主要问题有:虚假、夸大宣传;设置“概不退还”等不平等格式条款;一些经营者诱使消费者预先支付费用后,突然停止营业,携款失踪等。
消费提醒:针对预付式消费“陷阱”,在办理预付式消费时要详细了解经营者的市场信誉和经营状况,尽量选择经营规模大、市场信誉较好的企业;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文字的方式确认;保留消费合同或者发票、收据等相关证据;发生消费纠纷时,先与经营者协商,协商不成及时向消协或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或直接向法院起诉;遇到经营者携款潜逃,涉嫌诈骗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3.谨防网购车险“优惠”陷阱
汽车保险,作为大宗消费品中的附属产品也已经踏上了网购之路。目前,购买车险的常规渠道大致分为三种:保险公司现场办理、保险公司官网办理、电话车险。在这三种常规方式中,很多消费者考虑到便捷性,往往会通过网络购买。现在包括中国平安、阳光人寿、华泰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纷纷入驻淘宝、携程等网站,进行保险销售。
消费提醒:车主要有品牌意识,在选择车险产品时,不要以价格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一定要选择正规保险公司的官方网站、官方投保热线或官方授权的兼业代理网站,以免落入钓鱼网站的陷阱。仔细阅读保险条款。另外,车主还应该在网站上挑选适合自己车辆状况的车险组合产品,完善车险的保障效果。
4.国际航班超低票价是诱饵
有不少非法国际机票代理点,以常年不变的“超低票价”作为诱饵欺骗顾客,等旅客上钩后再谎称低票价舱位没有了,航空公司提价了,再让旅客购买高价机票。对于同一家航空公司同一航班的国际机票票价,因为限制条件不同而相去甚远。限制条件包括能否改期、有效期长短、能否退票等,往往限制条件越严格,票价就会越低。大多数非法代理点会利用国际机票的这一特点欺骗旅客。
消费提醒:消费者在购票期间,要看准对方的代理证书,具备民航总局颁布的国际机票一类代理证书、国际航协资格证书、营业执照的才是一类代理企业。航空客运一类销售代理人所售机票可直接从航空公司获得,没有中间暗扣环节,因而票价较低。
5.“积分”消费纠纷不断
随着“积分换购”“积分清零”的提醒短信一次次光临,人们才发现大家已经生活在了一个“积分时代”,刷银行卡有积分、到超市购物有积分、充手机话费有积分,甚至美容美发、医药保健、购买蛋糕都能获得积分。由于缺乏话语权和对等地位,消费者其实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实惠,有的只能是“积分卡,想说用你不容易”的感慨。此类纠纷也因此不断。
消费提醒:消积分卡兑换商品存在较多限制,而且往往都有最低兑换标准,此外兑换的商品也大多属于鸡肋商品。消费者应理智对待积分卡,在面对五花八门的积分卡产品时,应当从自身需要出发,不要为兑换并不实用的积分而陷入积分陷阱。
6.定制家具材料用量藏猫腻
定制家具计价模式“藏猫猫”。据了解,定制家具计价模式一般为:材料的实际使用量×单价+主配件费用=总价。定制家具材料用量算法不同。一般定制产品特别是定制家具材料的使用量都要算展开面积,而不是整体面积。产品质量难判断。定制产品提供的样品都是以原材料来区别价格,同样规格的推拉门,材料不同价格也从4千多元到1万元不等,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很难区别出每种材料的差别。
消费提醒:在选择定制家具时,不能盲目追求个性而忽视对家具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要求。达成意向后应约定详细清单。因为定制产品大多是按消费者要求量身定做的,消费者提出定制服务后,销售人员一般都会说明“定制产品概不退换”,而消费者对厂家销售服务的约束几乎是个空白。
7.就业焦虑谨防就业陷阱
根据求职者投诉分析,求职过程中的常见陷阱主要有七种:一是不通过正规的渠道招聘;二是要求应聘者交纳“保证金”等费用;三是要求应聘者介绍他人加盟;四是不签订就业协议书;五是不将承诺写入合同;六是窃取应聘者的私人资料或作品;七是招聘单位“无限期试用”。
消费提醒: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需注意,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收费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无论其待遇多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应注意留存消费小票、发票或页面截图等相关凭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如发现消费陷阱,可依法维护权益,及时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45。
建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