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把伞,到一件文人雅物,扇子从实用走向文化承载
诸葛亮是真名士,扇子为他加分
![]() |
清代“扇业祖师殿”石匾 |
![]() |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 |
![]() |
宋代持扇侍女石刻。视觉中国供图 |
在杭州寻找一把老蒲扇,找的是和夏天一样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
而真要翻翻扇子的历史——雅得不得了。
如果穿越到南宋去寻一把扇子,可比今天在杭州的街巷中寻一把蒲扇要容易得多。
在河坊街与清泰街之间,就有一条千米“扇子巷”,南宋杭州的制扇作坊,大都集中在这里。当时的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众多扇子铺也跻身其中,据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有中瓦子前徐茂子扇子铺、炭桥河下喜爱青篾扇子铺、周家折揲扇铺、陈家画团扇铺——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柄扇、异色影花扇、张人画山水扇……就看你要挑哪一种了。
从一把伞,到一件文人雅物,扇子从实用走向文化承载
诸葛亮是真名士,扇子为他加分
不仅用以祛暑
拿羽扇的诸葛亮
司马懿都觉得帅
王孙贵胄折扇风流,美人红袖团扇娇羞,羽扇纶巾的睿智,龙椅后长柄扇的威仪……一扇之间,有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些流变和脉络。
扇的前身,与伞有关。
“商代官员乘坐的轺车与轩车上,装有一种形同大伞的‘扇汗’。这种‘扇汗’既能遮蔽阳光和雨雪,又能借助车前行时产生的气流推动而旋转,对马匹及驾车、乘车者产生一种凉风习习的效果,很像是原始吊扇。”从古扇鉴赏家包铭新的研究看来,这些“伞扇”还是有些科技含量的。
迟至汉代,出现了一种被称作‘障扇’的长柄大“伞”,它最初兼具遮阳和扇风驱蚊蝇的功能,后来又变成仪仗的一部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扇子真正开始流行起来,有“用以障翳风尘”的雉尾扇和皇家仪仗使用的“障扇”。同时,民间也出现了用竹、蒲和绢制成的形状各异的竹扇、蒲扇和团扇。
祛暑纳凉,不是古人持扇的唯一目的。扇子很多时候,具有“遮掩面目”的功能。西汉末年建立新朝的王莽就常以扇遮面,如果不是亲近之人,难以得见他真容。
“遮面”一说,也出现在诸葛亮的传说里。
素衣葛巾再加上一柄羽扇,成为诸葛亮经典形象的标配。他那把羽扇的传说,一个浪漫的说法是来自于他的妻子黄月英。
相传黄月英和诸葛成亲时,将羽扇送给了诸葛亮。送一把羽扇用意何在?原来,黄月英注意到诸葛亮和岳父畅谈天下大事时,讲到曹操、孙权,他眉头深锁、忧心于中。黄月英认为,成大事者当沉住气,情绪波动怎能让人一目了然呢?这把羽扇就是送给诸葛亮用以遮面的。
传说或许不真实,但羽扇的遮掩之用是真实的。而且,诸葛亮以一柄扇为“道具”,真是帅到家了,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开始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与诸葛亮渭滨相持期间,司马懿派人刺探诸葛亮军队的训练情况,得知诸葛亮“乘舆、葛巾,持白羽扇,指挥军队,众军皆随其进止”,司马懿感叹:“诸葛君,可谓名士矣。”(裴启《语林》)可见,如果诸葛亮没有了扇子,风度自然要减去几分。
男士以扇障面令人称奇,而美人抱扇就相对寻常了。
隋唐时期,由绢、纨、罗一类丝织品制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团扇趋于流行。团扇,又称纨扇、宫扇,常被闺阁侍女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之物,如“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的诗句,就形象地借团扇描绘了闺怨愁思。同时,人们渐渐往扇面上作画,在中唐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就能看到,一位贵妇手执绘有牡丹的团扇。
成为文化承载
苏东坡随意写画
为杭州扇子铺老板解困
到了宋代,扇面书画日趋繁荣的景象,有名人之作的扇子千金难求。
《杭州府志》有这样的一则记载——
苏东坡在杭任职时,一天,有人状告一家扇子铺的老板欠钱二万不还。扇子铺老板被逮至官府。他说,不是自己不肯还钱,而是因为天气多雨而且温度偏低,扇子卖不出去,无力偿还债务。苏东坡听后让他回去拿了二十束扇子,当堂以官府的判事笔随意在扇子上作了些行草或枯木竹石,再将扇子交还给扇子铺的老板。他刚出官府大门,就有人闻讯而来,一千钱一把的扇子,立刻卖光,欠款也还上了。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宋代的扇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承载,从生活用具走向审美雅玩。也是从宋代开始,折扇因其携带方便,其扇面与扇骨,都值得书写与雕琢,为文人雅士追捧,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折扇来自哪里?众说纷纭,一说为北宋宣和年间由当时日本和朝鲜传入中国的,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记有:“宋人用折迭扇……盖出于高丽。”而明人郑舜功著有的《日本一览·穷河话海》则提及公元988年,即北宋端拱元年,日本蝙蝠扇首次进入中国。另有一说是折扇出现在三国两晋时期,相传东晋名相谢晋为文史学家袁宏践行时,曾赠其折扇一把,“希望他‘多施仁政,扬仁义之风’,因而折扇又有‘扬仁风’之别称”(刘炼石《扇子史话与杭扇沧桑》。
到了明代,折扇成为扇子中的主流,扇袋、扇坠等“文创产品”也开始风行,各地也开启制扇产业,到了清代,苏杭两地的扇子声名炙手可热。
就杭州而言,此时主要出产纨扇和折扇——前者的主料是丝织品,后者的取材更加多样化,扇面、扇柄、扇骨、扇头、扇坠,涉及纸张、丝绸、竹材、象牙、玳瑁、金银铜、玛瑙、玉石……
清代前期,杭扇产销以芳风馆为首,余则推张子元、顾生泰;其后,舒莲记扇庄执牛耳,再后,王星斋扇庄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刘炼石《扇子史话与杭扇沧桑》)
据民国初年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清中叶杭城营纸扇业者,总计有50余家,工人之数达四五千人。
正因为制扇业的繁盛,杭州曾设有扇业会馆,如今,那块自平海路、中河路交叉口西北角发现的清代会馆石匾“扇业祖师殿”,存放于京杭大运河边的扇博物馆,诉说着一把扇子背后的沧桑。
参考:
刘炼石《扇子史话与杭扇沧桑》
包铭新《扇子史话》
柳春藩《正说司马懿》
杨祥民《漫谈中国的扇子》
郭娅《中国的扇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