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非遗,悠悠岁月积淀的文化瑰宝

返回

塘栖非遗,悠悠岁月积淀的文化瑰宝

作者:朱杨健 胡丹 张钰 阅读数:0

  上周,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余杭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杭州)系列宣传活动开幕式在塘栖举行。

  在展演中,余杭的非遗项目,尤其是塘栖的非遗项目技惊四座,令人大饱眼福。

  京杭大运河,悠悠数千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塘栖古镇,去看一看那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清水丝绵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是国务院2008年6月国发[2008]9号公布的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也是我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传统技艺”的一个子项目,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余杭清水丝绵,是丝绵中的一种品牌。余杭地处运河流域、杭嘉湖平原,历来是著名的蚕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清水丝绵就是伴随着养蚕缫丝所诞生,由于余杭独特的水土条件,使得余杭出产的清水丝绵成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

  余杭的蚕农在长期的缫丝生产过程中,得出了一些经验,即“水清则丝白”、“水重则丝韧”,好水才能出好丝。据《浙江丝绸史》一书介绍,历史上,塘栖泗水庵内龙泉水井之水及余杭狮子山山麓下的“狮子池”之水,都是清澈见底的好水,当地的乡民均取这些水来制丝或治绵,从而使余杭一带出产的丝绵特别洁白,被称为“清水丝绵”。

  余杭一带所产的品质优良的清水丝绵,到了宋代就成了贡品。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在杭州举行,余杭苏晋卿丝绵作坊制作的优质清水丝绵被推荐参加了在“丝绸馆”的展出,结果被评为特等奖。

  解放之后,余杭的丝绵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地方都办起丝绵加工场,生产清水丝绵,其产品远销苏、浙、沪。我们塘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丁河的女工组织起来在水北开设丝绵加工场,生产红牌清水丝绵,曾经火爆一时。该加工场约在九十年代初因经济效益不高而歇业。

  在民间,家庭制作清水丝绵的现象一直没间断过,这些家庭加工丝绵,主要是为了自家之需,余杭清水丝绵生产技艺也主要是通过这种家庭制作丝绵的过程中由母女相传或婆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的。

  ◎保护现状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的保护,自2008年开始启动,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商讨,其保护区域以塘栖镇为中心,并将塘北村这个全区的养蚕大村建设成“塘北蚕桑生产保护实验区”。目前,在各区、镇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保护工作已经展开,“塘北蚕桑生产保护区”已被评定为省级非遗展示基地。

  蚕桑生产习俗

  蚕桑生产习俗(塘栖茧圆与蚕桑生产习俗)是浙江省人民政府2009年6月浙政发[2009]35号文件公布的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历史上的塘栖是个著名的蚕乡,栽桑养蚕十分兴旺,千百年来的养蚕习俗一直到今天还在部分区域内延续。伴随着蚕桑生产,产生了许许多多与蚕桑生产相关的民俗。这些民俗,几乎伴随着整个春夏秋冬。正月初一,蚕农们要扫“蚕花地”,清明要“轧蚕花”,农历四月为“蚕月”,开始养蚕蚕农们要“关蚕门”,蚕熟茧成后“开蚕门”、“谢蚕花”,到了历十二月十二,相传为蚕花娘娘生日,这一天,蚕农们会在家中“敬蚕神”,做些“茧圆”作供品,在家中焚香点烛,颇为热闹。

  蚕桑生产民俗,是伴随着蚕桑生产而产生的。在塘栖,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生产民俗产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并以清末民初为最盛。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大面积痿缩,不少地方已经不再养蚕了,那些传统的蚕桑生产习俗开始慢慢地离我们远去。就拿塘栖而言,目前基本上仅剩下塘北村等少数个别村落还在养蚕。那些蚕桑生产民俗虽然早已没有过去那么兴旺,但由于蚕桑生产的存在,故还在继续延续。

  在塘栖的蚕桑生产习俗中,塘栖茧圆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民俗项目。塘栖茧圆是伴随着蚕农们对蚕神的信仰所产生的。旧时蚕农敬奉蚕神,在养蚕过程中穿插着对蚕神的敬仰。每逢警奉蚕神时,都要奉上供品,于是就产生了“塘栖茧圆”。塘栖茧圆是塘栖一带的蚕农在祭拜蚕神时所用的一种供品,系用米粉制成。最初的茧圆只是用米粉做成的类如茧子的小圆子,故称“茧圆”。但随着这一习俗的流传,蚕农们在做茧圆时,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茧圆做得与艺术品差不多了。

  ◎保护现状

  每年的枇杷节,“塘北蚕桑文化生态游”都列作当年枇杷节的一个重要项目,并逐步增加蚕桑生产中的种种民俗,如做茧圆等。塘栖的茧圆在蚕妇们手中做得十分艺术化,那红红绿绿的茧圆千姿百态,惹人喜爱,农妇的巧手将普通的粉团艺术化了。

  通过连续的尝试,不断丰富,不断提高。塘北村的村民保护蚕桑文化生产空间的意识得到了加强,也使村委会认识到,利用现有的蚕桑文化空间来开发旅游,成为了保护蚕桑文化的一个好方法。

  姚梦兰中医内科

  余杭姚梦兰中医内科是杭嘉湖一带重要的中医流派之一,在浙北、上海及苏南一中带有较大影响。姚梦兰中医内科是浙江省人民政府2009年6月浙政发[2009]35号文件公布的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姚派中医内科创始人姚梦兰,塘栖东塘永泰村人(今仁和街道)。本名仁,梦兰为其号,清代仁和诸生(秀才),中年患重病几死,愈后悉心钻研医药,以儒攻医,后成为浙北一代名医,(也有史料称之“晚清浙江四大名医之一”)。姚梦兰悉心钻研医学,擅治温热病,尤长调理,杭嘉湖一带享有盛誉,传人遍于浙北苏南,成为影响力颇大的一支传统医学流派。

  姚梦兰是个儒医,他以儒攻医,钻研了我国传统中医的理念,秉承叶天士理论,又博采众长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的特色。姚梦兰中医内科源远流长,自创立姚派内科至今150余年,传承脉络清晰。

  ◎保护现状

  姚梦兰中医内科的发展,第三、四代传人(民国至20世纪50年代)达到鼎盛。目前第五代传人均进入老年。大部分已退休,仅个别人带过学徒,而且与传统传承方式相去甚远。许多资料散失,目前所存的也亟待整理。健在的姚派传人中一些人已定为余杭县(区)名老中医。

  近年来,塘栖加大了收集相关资料力度,对已掌握的资料建档、复制、保存。并现区中医院一起筹建“传统医药文化展示馆”,可将姚派中医文化列为首要内容,也包括其他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