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礼
人是诗书礼乐教化润泽的社会存在。
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诵者等诗文电视节目飙升的收视新高,可见人们在衣食无忧后对高尚精神生活的渴望之情。
其中,礼(起源于远古先民自然崇拜衍生出的巫,正式定型于周,后经儒家文化的发展完善)对教化民众的功劳最大,人们也最想讲礼(理),以致民间把“不讲礼(理)”作为骂人的话。
对老百姓来说,最实感的就是一日三餐,所以古贤从实践理性高度将化人之礼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形成了很有文化韵味的餐桌礼仪(西方社会也讲这一套),但现在大家都不太讲究桌礼了。
“礼失求诸野。”今年春节回乡,就着实重温了桌礼体会了真谛。
我老家在苏北农村,毗邻山东,是鲁文化辐射区。历史上由于洪泽湖水下泄不畅,雨季常常水漫屋,那一带又被称为洪水走廊,由此形成了池塘密布河网纵横的特有地貌,加之土质松软,缺路少桥,属于进不去出不来的旮旮旯儿(淮海战役时国民党军就绕开那儿走安徽蚌埠南撤),这使得乡间至今还保存着浓郁的传统文化风习。
当地把红白事中正式招待客人,或来了贵客请人陪餐,或过年正月互相请吃,都称为坐桌子。一般是主人前天晚上登门去请,讲好时间,第二天要提前站在门外迎侯,客人要准时到,且要洗面梳头,衣着一新,起码是干净整洁;主人见客人到须主动上前寒暄招呼,进门时请客人先行,并在准备好的小桌旁或条凳上烟茶闲叙,待客人到齐后,由主人或主事者招呼才能坐上大桌,正式名称叫作请客人入席。
大桌是八仙桌,一边坐两人,一桌共八人。摆放桌子要结合房屋朝向和桌面板逢(面南房,桌逢要东西向,避免逢对主客)。入席时要先请最尊长者坐定上上席(一般北桌边是上席,东首为上上席,南桌边是次上席,东边是中席,西边是下席),其他人才能依次入座。同宗或亲戚严格照辈分排座,这就常出现年轻者坐上席年长者坐下席的情况,当地叫“人小骨头重”;非亲异姓则按年龄排。
这样摆桌排座就确保了坐上席者面对屋门,倒过来说,脸朝门外就是上席,当地还有个顺口溜描述村干部被群众请吃的:“大衣不真赖,一坐就脸朝外,这家请那家代,正月初一吃到二月二。”
客人坐定上菜后,每个桌上都会自动生成一位领筷者或领吃者,由他招呼大家拿筷夹菜。夹菜要大家一齐上,只能在自己面前夹,不能到他人面前夹,更不能反复拨菜;夹菜要少少夹,要在盘边顿一下,以防菜的汤汁滴到桌面上;吃菜时要轻轻嚼,嘴唇闭紧,不能发出声音;一筷菜吃完后,要将两只筷子并齐放在筷架上,不能连续夹菜。
下面是敬酒。先是下席敬上席,敬酒者要站起,双手托杯,先干为敬,受敬者可站可坐,可干杯可不干杯(婚娶桌上新亲是不干杯的);回敬中,上席可不干杯,下席大多数应干杯。非丧事桌上,酒到兴头是要行酒令的,那里叫划拳,可以不参与,但要举杯抿一口以示求饶,凡参与者输掉的,定要干杯。所有人都不能醉酒,否则,叫出丑。
当然,桌席上是少不了叙谈的,一般都由上席选择话题,下席只能附和顺着说,不能质疑不以为然,可以默听之,但绝不能怼他一句。因为小孩不知道什么话能说或怎么说,且对桌礼不熟,所以小孩是不能上桌的,要到十二三岁或再大点由父母带着才上桌,听老人说,即便到新中国成立初时妇女也是不上桌的。
酒后吃饭是统一开始一齐放下碗筷。至此,就算坐桌子结束了。
这是一套从头到尾的完整礼仪,且对外出返乡者来说,不论在外有多大出息,回乡都得谨遵此礼。这使人想起毛泽东1959年回乡时宴请自己私塾老师毛禹珠,席上毛泽东主动热情敬酒,老先生连忙起身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则笑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乡礼文岚,伟人风范,可见一斑。其实,回乡者在父老面前本该是谦恭的。《论语》里就记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党第十》)意思是说,像孔子这样大学问家,在父老面前谦逊得连话都不会说了——这可视作老家人面前不显摆的另一乡礼。
说这么一大通,看看都觉得繁觉得累吧?
事实上,从文化学田野调查的视角看,这种坐桌子已远远超出吃喝范畴,而是乡间重要的礼仪和社交活动。就是说,在乡村熟人社会里通过带有较强约束力的桌礼,强化人们长幼有序、举止得体、爱己敬人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对年少者而言,这是进入社会或历练社交能力的重要场合,年轻人有意无意间将此作为展现自己的机会,也确实有不少人由此获得好评,乃至被家有待嫁闺女之长者所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