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徐霞客大道
这条大道在浙江省宁海县城,不在徐霞客老家的江苏江阴。这条大道就是城南原来狭窄的滨溪路,现在路宽,花美,绿深。
跃龙山是这条大道的起点。据光绪《宁海县志·跃龙山》载:该山“蜿蜒如龙偃卧,旧名卧龙”,明代县令黄醇改为今名。
立在跃龙山的朝阳下,就可俯视这座西晋古县。文峰塔是山的制高点,而方孝孺则是这座城的道德制高点。
方孝孺(1357—1402),明代大儒,被称为“天下读书种子”,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村人。清人齐周华在《驳郭彦博等论方孝孺死事》中说:“胜国品学正者,莫若方孝孺;靖难受祸惨烈者,亦莫若方孝孺。无论知与不知,无不义而悲之。”他贵为帝师,朱棣从其侄子手里篡夺皇权欲借他的威名造势,命他草诏登位诏书,他不从而被诛十族。诤诤铁骨的铸造,却离不开少年时在这里随其姑母而所读圣贤书。读书处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后人为纪念方孝孺而建,原名正学书堂,现今的遗存却是民国十年(1921)重建,1998年修建。立在三间传统平屋组成的读书处前,依然看得见方孝孺的塑像及檐前的楹联:“真读书种子,正气充天地;是名教完人,学行炳古今。”
从起点跃龙山开始,走不了一千步,就是相隔不远的柔石路4号的柔石故居。走近故居,便发现这是极具浙江特色的三合院,当地人称为道地。道地的阊门上方,挂着许广平先生手书的“柔石故居”匾额。故居为三合院两厢三间楼屋,柔石从出生至1928年去上海前生活于此。踩在院子中的卵石地面上,似乎触碰了又一个硬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宁海人,1930年加入“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青年革命作家。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他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创办进步社团和报刊,他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为法国作家罗兰罗曼所称颂。
从大道继续往西,就是崇寺山。山脚便是西门和国画大师潘天寿少年时就读过的正学小学(现为柔石中学)。据潘天寿年谱记载:1910年春,入县城正学小学读书,接受西式学校教育,课余喜爱书法、绘画、刻印。在县城纸铺购得《芥子园画谱》及数本名人法帖,成为他自学中国画和书法的启蒙教材,从此立志毕生从事中国画。
潘天寿(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冠庄人。“文革”时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最后一首诗:“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
这一条大道是徐霞客走过的,在大道边的洋溪上,我就舀到了与当年徐公见过一样清洌的水。
距今400多年前,《徐霞客游记》开篇说:“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开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游圣”和“千古奇人”。
400多年前的徐霞客选择了宁海,今天的宁海人通过努力,让《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最重要的是,宁海人的发展添加了徐霞客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宁海人不仅仅从2002年始开始了每年一届的“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并以“天下旅游,宁海开游”作为推广语,而且走上“生态立县强县”的道路。2003年8月8日,成为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
每一天,我都在这大道上行走。有一段与徐霞客古道相叠加。每当触及古老的有着包浆的卵石,总有一股情愫从脚底传上来,总是想像如果徐霞客先生活着,我就籍借他的慧眼抬头望去:大道起点的跃龙山,中段的崇寺山,以及稍远的福泉山和天台山脉,无不葳蕤茂盛,一片翠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62.58%,居浙东沿海地区前茅,全年空气质量一级以上达300天以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然氧吧”。我察看洋溪中的水,以及流及它的每一条支流,无不清澈可见,鱼翔浅底。我知道,除了眼前的洋溪,县域内还有白溪、清溪、凫溪、中堡溪共五大溪流贯穿全县近四分之三的景区景点,形成了“水围山、山绕水、山水交融”的自然布局。
大道上的天都是蓝的。大道的终点是黄坛大桥。十多年前,我每次来黄坛镇,总被刺鼻的烟尘所困扰。这个镇是闻名华东的铸造大镇,有上百家铸造企业,产值几十个亿。前些年,这些企业不见了。黄坛镇的上空不再乌蒙蒙,就如当年徐霞客所见的“云开日朗”,略见宁海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言行统一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