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女科是怎么治疗不孕症的

返回

竹林寺女科是怎么治疗不孕症的

作者:口述:竹林寺女科109世传人 陈天生 整理:郦梦飞 阅读数:0

  “十世医王”

  竹林寺女科,大部分人没有听说过,萧山人都知道。

  全国著名的妇科流派,30个不到,浙江4个,按时间排,竹林寺女科,宋氏女科,陈氏女科,何氏妇科,都有悠久历史。

  中医有句话:“医不过三世,不服其药。”你要流传那么久,没有几下真功夫,说黄就黄掉了。对吧。

  那么竹林寺女科几世几年了呢?1500年。

  竹林寺女科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建于479年-502年,悟真禅师为开山祖,始称“古崇寺”。943年,高昙禅师“得异授而兴医业”,成为竹林寺女科创始人,重建寺院,名为“资国看经院”,至后周、北宋时期,已是“杭嘉湖萧绍各县缙绅奉之若神”的“越中妇科巨孽”。宋大平兴国七年(982年),改赐惠通院,寺僧皆以妇科著称。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竹林寺女科净暹禅师,因治愈理宗皇帝谢道清皇后的重病“闻名于天下”,理宗皇帝因此赐名竹林寺为惠济寺,封净暹禅师为“医王”,上溯四世, 世袭五世,御赐“十世医王”,同时赐“晓庵”“医室”两匾,并作诰语“种德种杏,寿国寿人,朕惟锡额晓庵,融洽寺惠济。乃祖乃师,尔徒尔孙,建王十世,俾寿千春。”从此“自天下以至公卿,自禁中以至滨海,罔不盛称功德,凡瞻礼如来,与诵念药师,盖七百有余载”。

  “十世医王”你也一定是第一次听说,皇帝恩赐的“医王”,而且是“十世”,这个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的800年里,哪一个医学流派也没有那么显赫的身世。所以,在古代的中国,竹林寺女科的名声是很响的。

  现在的竹林寺女科,依然是我国妇科界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去年,少林寺负责骨伤医院的方丈来找我,跟我讲,历史上,少林寺是治疗伤科出名的,竹林寺是治疗女科出名的。我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现在竹林寺女科不好跟少林寺比了。

  “国医大师”疑问

  每年,找上门来看不孕不育的外地客人还是不少。那么,北京的,新加坡的患者找过来,我们竹林寺女科有没有让他们失望呢?

  我们尽心一定会尽心的。

  我来讲个真实的事情。

  我们浙江的“国医大师”何任教授,生前也治不孕症的。他经常遇到这样的夫妻:结婚多年,夫妻两人什么毛病也没有,就是生不出伢儿。他仔细给病人望闻问切,弄了大半天,也弄不出个所以然来。

  那这个病人的主要症状,在我们医生眼里就是:“积年不孕”。

  既然是“积年不孕”,何老就给病人开竹林寺女科秘制太和丸。

  何老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嘛,他就在校报上跟学生们讲,前后讲了两次,1990年一次,1999年一次,他后来出版的书里面,都收录了的。他说,你们碰到查不出原因的不孕不育患者,辨证不用太细,我每次用竹林寺女科秘制太和丸,“屡试屡验”!——每次试每次都有效果。

  何老讲的这张竹林寺女科秘制太和丸,曾经是我们家族保密等级最高的处方。

  我爸爸说了一辈子,用了一辈子,每次病人锦旗送来了,他就说,天生你看,太和丸又显灵了。

  这张方子由制香附、制苍术、广霍香、净防风、嫩前胡、紫苏叶、薄荷叶、川厚朴、草果仁、姜半夏、台乌药、广陈皮、焦麦芽、炒枳壳、白寇米、广木香、茯苓、川芎、白芷、粉甘草等23味药组成,治“信水不准、经行腹痛、腰酸带下、骨节疼痛、胸闷食少、停经腹胀、脾虚泄泻、积年不孕,服之无不神效。”

  看得懂吗?

  你看不懂。“国医大师”都“看不懂”。

  何老发现,《竹林寺女科秘方传》里面的方子都很小,就这个太和丸,是23味药的大方,而且药量巨大,大部分四两,四两换成现在就是120克,里面有祛表的药,有温益健脾的药,有和胃理气的药,有益气调经的药,阴、阳、表、里、虚、实的药都有,很“庞杂”。这个组方,用君臣佐使理论根本解释不通。但是呢,“治不孕症,多数患者都得到治验”。何老联想到,中医有些名方,像胡庆余堂的辟瘟丹,是70味药的大方,也是理法方药解释不通的。但就是效果好。

  老校长很坦率地对同学们讲:“对其方庞杂,只好像上面的大致概况阐述分析,却难说得细致深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种在理论上目前难解决的问题远不在少数,留待进一步探索。”

  这就是大师留给我们的疑问。

  对太和丸看不透,不影响何老用太和丸,反正遇到“积年不孕”,他就用太和丸,“服之无不神效”。

  同样是不孕症,一位宋朝的媳妇与现在的媳妇比,那现在媳妇的治疗经历一定比宋朝的多得多,病情也复杂得多。但太和丸依然有效,这就是“国医大师”的看病体会。

  竹林寺女科秘制太和丸现在不是秘方。1958年,国家对中医有过一个系统的抢救、发掘、整理过程。魏睦森现在头发也白嘞,那个时候他在省中医院当医生,卫生厅指定他做主编,负责整理我们竹林寺女科的秘方。我们家族就把所有资料,世系、家谱,秘方,全部交到他们手里。1959年,《萧山竹林寺女科秘方考》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家传的354张处方第一次公之于众,书中最后压轴的一张方子,就是太和丸,它的全称是:宋敕萧山竹林寺女科秘制太和丸。

  注意这个“宋敕”,宋朝皇帝敕。

  太和丸来历

  太和丸有不同寻常的来历。

  萧山方志清楚地记着:南宋绍定六年六月(1233年),南宋第五个皇帝宋理宗的第一夫人谢道清皇后病危,宫中快马加鞭,急急到竹林寺女科请医生,净暹禅师应召立即动身,经过救治,谢皇后转危为安。

  我估计皇后的这个毛病一定是非常严重的,不然皇帝也不会这么高调啊。你看。

  首先是圣旨:“种德种杏,寿国寿人,朕惟锡额晓庵,融洽寺惠济。乃祖乃师,尔徒尔孙,建王十世,俾寿千春。”

  (你们竹林寺女科)积德行善,救死扶伤,为国家为百姓的健康工作,皇帝特别赐予你们“晓庵”的匾额,你的寺庙赐名“惠济寺”。你们的祖先、师父,你们的学徒子孙,前后十世,称为医王。愿千秋万代,永葆青春。

  接着是皇帝亲笔为竹林寺女科题了“晓庵”、“医室”两匾,御书了“惠济寺”。

  遵照皇帝的旨意,从竹林寺女科主持静暹开始,追封四世,世袭五世,前后十世为“医王”。他们是:一世涵碧,二世广严,三世志坚,四世子传,五世静暹,六世大有,七世华玉,八世道印,九世德宝,十世性间。

  这以后,“十世医王”就成了谢皇后的保健医生。

  高处不胜寒。谢皇后在位50多年,是南宋政权崩溃的最后50年,谢道清从皇后升太后,从太后再成为太皇太后,名分上青云直上,实际上天天在火里烤。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权奸肆虐,内忧外患,国破家亡,有时谢皇后抱着皇帝上朝,竟找不到一个大臣。重压之下的谢皇后,吃不会吃,睡不会睡,“吴山秋,越山秋,吴越两山相对愁,长江不尽流。”

  为了谢皇后的健康,“十世医王”动足了脑力。太后不会吃饭,就给她开化痰理气、运脾和胃的二陈汤;二陈汤不见效,再给她用二陈平胃散;太后抑郁成病,肝气郁结,就给她用逍遥散、半夏厚朴汤、青囊丸。香附是疏肝解郁的首选,川芎“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苍术是“总解诸郁”,木香是“治气之总药”,“和胃气,通心气,降肺气,疏肝气,快脾气,暖肾气,消积气,顺逆气”,厚朴、草果仁、姜半夏、台乌药、广陈皮、焦麦芽、春枳壳、炒枳壳、焦山楂,竹林寺女科翻箱倒柜,把每一味疏肝、理气、解郁、和胃的药都找了出来,一张方子不行再加一张,10味药不行就增加到20味,一味药10克20克不行就增加到30克40克,最终,演变成为一张有着23味疏肝、理气、解郁药物的方子。

  南宋末代皇后谢道清,最后成为一名战俘客死元朝大都,终年74岁,陪伴她走完风雨人生的,是竹林寺女科专门为它研制的丸药,它有一个寓意美好的名字:太和丸。

  愿太后祥和的丸。

  谢道清谥号寿和圣福皇后,这第一个“寿”字,蕴含着竹林寺女科“十世医王”们的毕生心血,是太和丸功效的有力见证。

  女性保健要“前疏后补”

  竹林寺女科被敕封为“十世医王”时,不是无名小辈,那个时候,就已经是“杭嘉湖萧绍各县缙绅奉之若神”的“越中妇科巨擘”。没有过人的医疗水准,南宋皇后不会那么器重竹林寺女科。

  竹林寺女科看妇科病,是有自己套路的。

  《竹林寺女科秘传》说:“大抵妇人,情多执拗偏僻,忿怒妒忌,多伤肝气。”肝气一伤,万病蜂起。所以竹林寺女科治疗妇科病,首先一条就是疏肝理气。

  用于疏肝理气的处方,就是太和丸。

  有人会说,疏肝理气的名方不是逍遥丸吗?对,逍遥丸是疏肝理气的名方。但逍遥丸是8味药组成的处方啊,你看看太和丸,它是23味药,而且药量巨大,如果说逍遥丸是尖刀连,太和丸是集团军!香附、苍术、广霍香、净防风、嫩前胡、紫苏叶、薄荷叶、川厚朴、草果仁、姜半夏、台乌药、广陈皮、焦麦芽、炒枳壳、白寇米、广木香、茯苓、川芎、白芷、粉甘草是些什么药?它们一个个都是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养血的名将啊,太和丸好比是把中药里面,所有疏肝、理气、解郁、健脾和胃的名药都集中起来的冠军战队,它不仅囊括了逍遥丸,也囊括了二陈汤、二陈平胃散、青囊丸等近10个著名的小方,正因为这样,“信水不准、经行腹痛、腰酸带下、骨节疼痛、胸闷食少、停经腹胀、脾虚泄泻”几乎一大半妇科病,它都揽入自己的功效下面,甚至别人望而生畏的“积年不孕”,也敢说“服之无不神效”。确实有“一方通治天下病”的英雄气概。

  女性月经后如果身体不舒服需要补血,月经前身体不舒服,要疏肝理气。这就是“前疏后补”的女性保养秘笈。

  “国医大师”谦逊地说自己看不懂竹林寺女科的秘制太和丸,其实他懂,他知道,积年不孕,烦都烦死了,心情怎么可能不郁闷?心情郁闷西医怎么查得出了?中医治的是人,对肝气郁结的女性,就需要疏肝理气,而且要剂量要大。这个时候,太和丸不显摆一下,还等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