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20多年的手工月饼作坊一直坚持真材实料,坚持不涨价
中秋快到了,生意正旺,但掌门人陈智武又担忧起接班人的事
“小小月饼”的喜和忧
和面、揉面、配馅、烘烤……弹性十足的面团经由数道工序加工,便成了一个个色泽金黄的月饼。咬上一口,舌尖的美味带来心头的乡愁。
中秋临近,位于宁波绕城高速附近的高新区贵驷街道沙河村,又来了不少买月饼的人。他们买的是当地名气很大的“小小月饼”。
“来不及做啊,光是应付企业里的订单都够呛!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做7000来个。”看着一群群远道而来的买饼人,57岁的陈智武又喜又忧——喜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好多人惦记着他们家的手工月饼,忧的是,自己岁数越来越大,接班人却迟迟找不好。
“明年这个时候,说不定就真的不做了。”陈智武苦笑着说。
手工做的月饼
吃起来是老底子的味道
迎着绵绵秋雨,记者慕名来到沙河村。沿弄堂一路寻来,直到墙面上出现由淡淡红墨水书写的“小小月饼”字样,记者这才松了口气。
果然是很不起眼的一间作坊。沙发上、地面上,摆满一箱箱热气腾腾的月饼。不到70平方米的屋子里,大伙儿各司其职,和面、揉面、配馅、裹馅……经验丰富的陈智武则耐心地将一屉屉月饼从烘烤箱放进取出。
“这么多年过去了,所有做法都跟原来一模一样。”上世纪90年代,陈智武从一位广东糕点师处学来了苏式月饼制作工艺,个性踏实的他不断总结、思考,终于凭借考究的选料和合理的馅料配比,打出了名气。
工艺不复杂,工具也简单,但要做得好吃却并不容易。“皮怎么裹才能酥松、馅料怎么调才能好吃,都有大学问。”陈智武告诉记者,他没有多少诀窍,月饼好吃,最要紧的就是“认真”二字。
“材料去正规的大粮油厂买,馅子严格按照配方做,时间再紧也不马虎。尤其是最后烘烤阶段,如果盲目追求速度快,很可能外面焦掉了,里面却不熟。”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逐渐取代手工劳作,可陈智武还是坚持用传统手艺做月饼。小小的作坊里,有他看不见的坚持。
“双手有时候比机器还有数,比如和面吧,只有手工和面才能掌握面的干湿度,做出的月饼皮才能酥松。”陈智武说,来买月饼的大多是老主顾,或是熟人推荐的,“他们要吃的就是老底子那种味道,机器做不出来。”
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
月饼却坚持不涨价
“好多人吃的不是月饼,是感情。”
“小小月饼”规模不大,却早已声名远播。每年这个时候,都有很多人专门从镇海、北仑赶来,就为了买上三五斤月饼。“月饼利薄,只能先照顾比较急的大订单,下午三四点以后才能零卖。”
即便如此,只要有人上门来买,陈智武还是尽量满足。“月饼做出来就要是给老百姓吃的,大老远过来,不可能让人家空手回去。”
从农历七月开始,陈智武和妻子就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间段。进货、下单、做饼、送货……“一天只能睡四五个钟头,没办法,大家欢喜吃,我们就要做。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做7000来个,不少隔壁邻居还主动来帮忙。”陈智武说。
在陈智武看来, 好多人吃的不是月饼,是感情。也正是因为如此,陈智武家的月饼在这几年原材料、人工都在涨价的情况下,坚持不涨价。“一个卖1块6毛钱左右,雷打不动。”
不光是价格不变,在月饼口味上,陈智武也有着近乎固执的坚持。这几年,市面上先后涌现榨菜肉末等不少新品种月饼,陈智武却不为所动,他的小作坊里,用的一直都是椒盐、豆沙、苔菜等经典馅料。
“手工月饼尤其要注意品质,其他品种的我们当然可以做,但是因为这些馅料保质期短,上了年纪的阿姨买去,很容易吃坏身体。”陈智武说。
儿子不愿继承手艺
如今每一年都在硬撑
在宁波,做手工月饼的不止陈智武一家。记者了解了下,在宁海老城区就有一家藏在巷子里的月饼铺, 一年开张两个月,排队还需自带凳子,在奉化,大名鼎鼎的“弄堂月饼”也经常出现在当地居民的朋友圈里。
相比起来, “小小月饼”规模没那么大。可是再小的事业也需要传承。陈智武现在担心的就是,将来谁来接班?
“儿子觉得这门手艺太累了,不想学,要是哪天我不做月饼了,这门手艺就失传了。”
陈智武今年57岁,两鬓已斑白,如今做起月饼来明显感觉吃力不少。这几年,他把批发生意推掉了,营业时间也缩短为每年一个多月。但是就算这样,还是有些吃不消。
“三伏天在闷热的作坊里和面、包月饼是经常的事情。有时候为了赶订单,晚上都没法睡觉。”这两年,陈智武经常生出歇业不干的念头,但是每次老主顾打来电话,他又想再坚持一年。
“要是再年轻个10岁就好了,我还打算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陈智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