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路上,从来都不是孤单地战斗
一个香港学生眼中的中考
新闻+
考生在路上,从来都不是孤单地战斗
一个香港学生眼中的中考
这个双休日,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门外竖立着红色的横幅,站满了穿着红衣的家长,到处都是人头涌涌,好不热闹。然而,在这气氛高涨的红海中,还有一双哭红的眼睛,一位女生不堪考试的压力,在人群中偷偷拭泪,忧心忡忡的神色与如办喜事的氛围成强烈的对比。
中考,就是高考的前哨战。中考是学生们将来升读什么高校的关键,入读重点高校,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为高考继而升读大学的战场上增加胜利的筹码。十多岁的考生在这环环相扣的教育制度下,实不敢懒惰轻敌,考试命题的对与错直接刻划考生的未来,踏进考场的脚步想必沉重万分。
笔者来自香港,面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考试情景,心中不免以香港的考制与之比较。
与内地不同的是,香港并没有中考。这是源于香港于2009年采用俗称“三三四”的教育制度,即是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和四年大学。香港学生享有十二年免费教育,在没有中考的制度下,大多数人都会在同一所学校度过六年的中学生活。高中毕业后,学生参加相等于内地高考的“文凭试”,来决定升读大学的前路。
那为什么“三三四”要划分初中和高中出来呢?事实上,九年级的同学在学期末时,按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与高中三年为伴的选修科。学生在高考中,考核不同科目以达到相应成绩,才符合大学课程的入读资格。因此,选修科同样是能左右同学进入大学的关键。
选修科涵盖文、理、商三个不同的范畴,在香港人眼中,理科和商科出路较广,学生同样在课程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展开激烈的竞争。学校以九年级学期末的考试,决定学生的选修科目。同学能否修读心仪课目,以便入读大学理想的专业,取决于这个考试成绩。
香港的期末考,俨如内地规模较小的中考。
虽说两地评核制度迥然不同,但是两地考生同为十五、十六岁的青少年人,在芳华正茂的岁月里,却要为着考试挑灯夜读,在考场上如履薄冰,那种面对考试的压力、对前途的忧虑,是毫无二致的。
所幸的是,面对如此重要的考试,家人、朋友对考生的关爱同样是不分地域的。寒窗苦读时总有家人温暖问候,为考试寝食不安时总有朋友真切关怀,考生在考试路上,从来都不是孤单地战斗。
穿着耀眼红衣的家长、同学在考生陆续进入考场时,送上最热切的祝福,他们手持不同的打气牌、标语呐喊助威,期望考生在中考里旗开得胜。在这一片红中,刚刚还在泣泪的女生与朋友相互拥抱,拭去眼泪,迈步踏进考场。
香港理工大学大二学生 胡恩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