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郑和的航迹走向远洋,为“一带一路”护航
中国海军在猛点哪些“技能树”
本报记者 屠晨昕
据新华社报道,5月4日下午,中国海军南海舰队舰艇编队驶离三亚,赴南海、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生疏海域,拉开海军年度常态化战备巡逻远海实兵对抗训练的序幕。
报道透露,舰队由“合肥”、“兰州”、“广州”号驱逐舰,“三亚”、“玉林”号护卫舰及“洪湖”号综合补给舰等舰艇组成,搭载直升机3架及数十名特战队员,已在南海展开潜舰联合突破“敌”封锁区、潜舰对抗等演练科目。
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协作体系,对海外资源、空间的依赖远高于过去,海军远洋作战能力却无法同步跟上,海洋运输通道的安全日益成为中国巨人的“阿克琉斯之踝”。
军事专家崔轶亮告诉钱报记者,“一带一路”大战略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求中国海军必须从家门口走向远洋,从“黄水海军”向“蓝水海军”质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安全稳定的海上战略环境。
国防白皮书确立了“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海军战略,为保护远洋交通生命线,中国海军势必要在没有本土陆基力量掩护的情况下,能在远洋独立作战。为此,中国海军正在以下方面狂点“技能树”。
我国进入远洋巨舰
“下饺子”时代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报道,2015年中国海军共有20多艘千吨以上大型主战舰艇交付。其中除7艘056轻型护卫舰是用于“近海防御”外,2艘052D和1艘052C驱逐舰,4艘054A护卫舰、一艘071A型船坞登陆舰“沂蒙山舰”等都是能远航在各大洋的大中型作战平台。
据外媒报道,去年还有3艘新型093改核攻击潜艇下水,首度配备了能垂直发射鹰击-18远程反舰导弹的装置。
展望2016年,国防部透露的首艘国产航母、第一艘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都有可能下水,而传闻已久的095核攻击潜艇和4万吨级两栖攻击舰也有可能揭开神秘面纱。
能打飞机、灭潜艇、轰敌舰、炸地堡、拦导弹甚至能打卫星的055型超级驱逐舰,性能超越美军同类战舰。
各类大型
海上保障平台也在“井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海军专家李杰表示,海军想要进行持续远洋作战,在缺乏海外基地支持的情况下,必须有大型补给、维修、保障平台伴随舰队的行动。在这方面,近一年来可谓进步巨大。
据环球时报报道,901型4.8万吨级的远洋综合补给舰首舰在去年年末下水。作为国产大型快速支援舰,901型可以携带2.5万吨的给养,巡航速度可达25节,完全可以在远航中伴随航母做到“寸步不离”。
4月30日,广船国际为中远航运建造的中国最大的9万吨级半潜船“光华口”号顺利出坞。
近日,我国第一艘自航式浮船坞——华船一号下水。由于可自航,华船一号可以自航浮渡至相关海域,实现战损战舰就地“就医”。由于此船体型巨大,可以在战时为万吨以内水面战舰提供维修服务,堪称“游动的舰艇医院”。
首个海外基地
吉布提建设顺利
今年4月28日,国防部在记者会上透露中国在吉布提的海军保障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这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中国终于迈出了建设海外军事基地的第一步。
蓝水海军要远行,远行就需要有个歇脚之地。吉布提是印度洋进红海、并经红海进地中海的必经之地,也正是扼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中国海军近7年来执行亚丁湾护航,三大舰队的各远洋战舰轮流前往红海、印度洋的远航任务已成常态,但原来在补给保障方面一直仰人鼻息,相当不利,现在有了一个自己能够掌握的海外支撑点,形势大为改善,这必将大大加强中国海军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存在度,同时,也将为我国建设更多的海外基地积累经验、树立榜样。
常态化远海存在
“催熟”大批优秀舰长
伴随着大批新舰服役,中国海军的远海训练、战备巡逻、远洋护航和联合军演等重大任务逐年增多,中国海军在远洋的存在日益常态化。
据《解放军报》报道,就在2015年,中国海空军今年至少7次赴西太平洋等远海海域执行训练任务,这都大大拓展了中国海军前伸海空兵力战备活动空间,有效提升了自身的远海作战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
2015年还举行了两场中俄联合海上军演,一是5月在地中海首次举行,二是8月在日本海举行,将两军战略协作与互信提升至新水平。
据军报报道,在此背景下,一大批优秀的舰长脱颖而出,他们100%通过全训考核合格,人均远洋出海150天以上,100%在远航训练、联合军演、远洋护航、远海搜救等重大任务中经受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