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年,真是无关紧要的一年?

返回

1587年,真是无关紧要的一年?

——《万历十五年》读后

阅读数:0

  《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黄仁宇。1982年英文版荣获美国国家书卷奖和1983年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和评论界的关注。中文版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一般说来,以时间命名的书籍充满了悬念,记录的往往是那一年重大的事件或对作者而言意义非凡的事情,比如村上春树的《1973年的弹子球》、韩寒的《1988》、雨果的《九三年》,对了,还有电影《2012》。而《万历十五年》的英文版名字却是“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即“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无关紧要吗?是的,“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实为平平常常的一年”那么何以写这样一本专著呢?书的开篇就说了,“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那么1587年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查阅资料获悉,这一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头,元辅张居正去世的5周年,首辅申时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罢官在家,一代名将戚继光辞世,哲学家李贽削发为僧的前一年。这一年大明王朝的确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读完书你就能领悟一二:黄仁宇先生所倡导的大历史观。从1587年看整个大明王朝,向后倒推其他各朝,向前推至1895年甲午战争,1912年民国成立,其简单粗浅的儒家原则、泯灭人欲的伦理纲常、缺乏创造力的国家制度一开始就注定了故事要以悲剧结束。在这一年发生的琐细小事,如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般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也就是在这一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

  读这样的历史专著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有多么浅薄和片面。比如我们在分析一个朝代衰弱原因的时候常常会痛批本朝繁重的苛捐杂税、政府的奢淫无度等等。而事实上,16世纪末,全国天赋税额最重的不过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大多都在百分之十以下,远低于同时期的邻国日本。另外,本朝官俸微薄,正二品全年的俸银只有一百五十二两,“多数低级官员被罚俸两月就会感到拮据,甚至付不出必要的开支了”,因此京城官员的豪华生活主要依赖“地方官的馈赠,各省总督巡抚所送的礼金”,一次即可相当于十倍的年俸。虽然这些早在朝廷的洞见之中,但是当宦官冯保被抄家软禁时,其拥有的珠玉珍异也让万历大吃一惊,可见政府的低能和法律的腐败。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给我很大的触动,原因在于作者把每个人的性格形象刻画得非常饱满。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大人物之所以为人铭记不单单是他某一年的成就。就拿万历来说,我相信读者再也不可能羡慕帝王家的生活。九岁那年,万历的父亲隆庆皇帝龙驭上宾,年幼的万历要强忍着悲恸照章办理各种继位礼仪,你能想象一个九岁的孩子如何批阅奏折?而尊生母李氏为慈圣皇太后以后,万历更是连平常人家的母爱也成为奢望。他为母亲修葺宫室,李氏却无法用亲昵的口吻向儿子表达,而是请学士写一篇文章在皇帝下跪时诵读。而皇帝的爱情就更让人唏嘘了,在万历的一生中,十八岁那年遇到的女孩,也就是后来的郑妃,成为了终生不渝的恋人。郑氏温柔智慧,明白皇上、自己的丈夫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会冲动又会伤感的人,她也是偌大的皇宫中唯一懂得这一点的人。因此万历格外珍惜,在册封皇长子的母亲王氏之前先册封郑氏为皇贵妃,导致了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立。

  书里有一段话我很喜欢,“每至一定的节令,成百成千的宦官宫女,把身上的皮裘换成绸缎,又换成轻纱;又按照时间表把花卉从暖房中取出,或者把落叶打扫,御沟疏通,这一切都不能改变精神世界中的空虚和寂寞。在按着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之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羡的奇遇。”历史总是如此惊人地相似。这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专制主义国家,历朝历代的矛盾和荣衰都通过1587年这个历史的横截面暴露在我们眼前,于是我们发现,没有哪一年是无关紧要地存在的。        沈育晓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