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泡面薯片可乐和口香糖 学生买零食,一天最多刷5元

返回

广西某中学小卖部年租金拍出173万引发关注
钱报记者实地调查杭城校园小卖部——

不卖泡面薯片可乐和口香糖
学生买零食,一天最多刷5元

大多数学校没有小卖部,校长们说是为了规范管理和保障学生食品安全

作者:本报通讯员 蒋婕 本报记者 梁建伟 阅读数:0

  昨日,一张广西南宁三中小卖部经营权竞拍现场图在网上疯传,引人注目的是每年173万元的成交价。有网友算账,“扣除假期和周末,每天要将近4万元的营业额才能保本。”

  “天价小卖部”一出炉,马上引起各方关注,一家小小的校园小卖部,竟然拍出这么高的价格,绝对是一棵“摇钱树”呀。

  昨天,钱报记者对杭城很多中小学的校园进行了一番搜索,发现70后、80后记忆里的校园小卖部大多不见踪影,有教育界人士说:“杭城校园小卖部退出历史舞台已经10多年了,这是规范校园管理、保障学生食品安全的一个必然举措。”

  钱报记者采访后发现,在个别的民办寄宿学校里还存在校园小卖部,基本不以盈利为目的;还有的校园里,小卖部被品牌连锁超市取代,为了让家长更放心。

  昨天下午,杭州文澜中学的小卖部就在学校的休闲餐厅里,刚下课的几个女生一边捧着书,一边在排队买面包、牛奶。

  一位初二女生告诉记者,晚饭吃完,上晚自修之前,她有时会到这里买点零食,比如蛋糕、牛奶、饼干和巧克力,“没有这个小卖部,会很不方便的”。

  这家小卖部从2004年就存在了,副校长薛莹说,因为学校有住校生,为了给他们提供方便,学校就开设了这家小卖部。

  小卖部由学校经营,戴口罩卖东西的员工是学校的职工。记者在小卖部里看到,这里主要卖三种物品——学习用品,比如三角板、笔、纸张等;生活用品,包括了肥皂、拖鞋等;还有学生最喜爱的零食,这是平常销售最多的。

  不过,记者在小卖部里并没有看到方便面、棒冰和碳酸饮料。薛莹说,这些东西从没有售卖过,“还有口香糖,都不会出现在这里,学校认为这些东西对学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不卖。”

  为了防止学生吃太多零食,而忽视日常三餐,学校对小卖部还有一项规定——买零食时,学生刷校园卡一天只能刷5元。“每学期,我们还会在班级进行检查,看一下买零食花费最多的前三位是谁,了解他们买这么多零食是为了什么。”

  薛莹告诉记者,这家小卖部是非盈利性的,“今年1月份的营业额大概是1.5万元,按照一个月22天算,这家小卖部一天的营业额差不多是700元。”

  像文澜中学这样开设小卖部的,在杭州是少数。

  杭六中校长柴伟民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原来有一家小卖部,就在食堂边上,但后来停办了,拿来给学生搞社会实践活动,叫“开心小店”,由学生负责经营,主要卖饮料、饼干、面包等。“这个学期,小店拆了,我们准备找一个大的地方,让小店重新开张。”

  柴校长说,学校是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通过经营一家小店来培养经营头脑,学习怎么算账,怎么进货。“学生们赚了钱就去做公益,比如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

  而在杭州学军中学的食堂负一楼,有一家近200平方米的联华超市,是2014年9月开张的。记者在超市里看到,货架上有七八百种货品,基本上的生活、学习用品,都能在这里买到。

  陈校长说,这是优质超市进校园的一项活动,也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便利服务的一种方式。不过,外面市场上学生特别喜欢的物品,在这家超市里是限卖的,比如方便面、膨化食品、各种碳酸饮料,“这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健康考虑。”

  而这家校园超市的付经理则透露,跟外面的超市比,他们的经营还是比较困难,“一天两三千营业额,60%来自于矿泉水、牛奶、果汁等,这些利润比较薄。刚开始是亏本的,现在基本持平,我们还卖各种小吃,比如玉米棒、粽子、包子等,都是为学生吃夜宵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