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默片时期的《火星之旅》到时下全球热映的《火星救援》
火星冒险电影,自救攻略越来越科学
今年,有两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商业大片备受奥斯卡评委青睐,纷纷入选最佳影片候选名单,一部是乔治·米勒执导的《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另一部则是马特·达蒙主演的《火星救援》。
影片中,他凭借卓越的演技,在大银幕上分享了一回火星生存体验。
如何在火星上建造蔬菜大棚才不至于饿死,怎样生成氧气才能避免窒息,如何制造水循环装置等基本生存问题,观众都将在《火星救援》中找到可行的答案。
浩瀚太空,一点点太空尘埃就会撕裂宇航服甚至飞船(《地心引力》);在陌生的星球,千万不要随意招惹不明生物,否则你很有可能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导致星际之旅有去无回(《普罗米修斯》)……
总之,在神秘莫测的外星球遇险时,被动等待救援是不可取的,你需积极主动地展开自救,才有机会死里逃生。
早期的火星冒险片,由于当时可供参考的天文学资料有限,无论场景设计还是情节发展,往往天马行空、脑洞大开,在科学事实方面破绽百出。
《火星之旅》(1918年)在默片时期便为科幻电影立下里程碑,只不过,当时影片中火星人的古希腊造型、素食主义、爱与和平的主张,现在看来很是无厘头,倒有点世外桃源的意思。
而在1964年上映的《鲁宾逊太空历险》中,指挥官在火星上的生存自救行为,居然跟荒岛历险差不多,大家不仅能够找到食物、水源,居然还能洗衣做饭,最令人跌破眼镜的是,氧气被处理成一种像饮料一样装在罐子里的东西,“渴”了就拿出来吸两口,吃一份“压缩氧气”,则可以一整天不缺氧。
好吧,鉴于当时火星探测还从未成功过,登月计划也处在襁褓之中,电影人只好借助于虚无缥缈的想象力,来为观众描绘遥远而神秘的火星之旅。
正在全球热映的《火星救援》,则是一部在技术上保持了高度准确性的科幻大片。电影的原著小说作者安迪·威尔,本身就是一个沉迷于相对论物理、轨道力学和载人飞船的太空宅男,从15岁起就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
他曾在书中总结,想要在火星生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火星上的大气压不到地球上的百分之一,因此你得有个坚固的密封舱;关于氧气,你可以带上复杂的大气调节器,将火星上的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也可以直接从植物那儿获取;用火星沙岩覆盖住你的根据地,便能阻挡大部分太阳辐射……
到了电影中,独自在火星求生的马特·达蒙,利用植物学知识把居住舱改造成土豆种植大棚,用工程学知识改造了新的火星探险车,用化学知识实现氢氧合成水……种种技术细节,据称在NASA都有科学实验原型。
曾批评过《地心引力》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天体物理学家奈尔·德葛拉司·泰森发推特表示,自己最喜欢马特·达蒙那句“我要用科学解决一切问题”的台词。
太空科幻片进化到如此写实的程度,让人不得不佩服电影人的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