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它才写它,新生的写作者自由燃爆

返回

大多数都不太知道的“同人”,他们有自己的看法
一位同人作者讲述她隐秘的创作生活

爱它才写它,新生的写作者自由燃爆

作者:本报记者 陈淡宁 阅读数:0

  周锦(化名),29岁,上海人。她的一个身份是一家“三甲医院”的实习医生。而另一个在她看来本该“秘而不宣”的身份,是一名同人作者。

  走近她,却找不出她以及她所在的群体,在微信圈里被讨论的那种热烈。这个群体里被影视公司进行深度IP开发的程度要远远低于现在在起点、晋江上的网络文学作者。

  “我身边很多人不知道我在写同人,”周锦说,“包括我的父母,男朋友。但不告诉他们不是因为我觉得‘同人’这件事羞于启齿,而是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小小的私人爱好。我很愿意与有同样爱好的人分享交流,但前提是,这些互动不要超出‘二次元’的范围。我举个例子,就在你约我采访的前一天,我的一个朋友,被网友‘人肉’了出来。她在圈子里算是‘大手’,追着看她同人作品的人有很多,但肯定也有不喜欢她作品的人。而个人信息的泄露,使她在现实生活里受到了骚扰。她不堪其扰,放弃了正在连载的同人文。并且永远退出了同人圈子。”

  “我们从来不希望自己在风口浪尖。”周锦说。

  不认为同人作者

  可以替代专业编剧

  “我知道,你们关注‘同人’,无非就是因为徐远翔的那句,‘不会再请专业编剧,而是请IP的贴吧吧主和同人小说作者’。”周锦的声音和表情一样冷静,“上一波大肆讨论‘同人’这件事是因为电影《五十度灰》。我不确定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只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至少我和我身边的同好朋友们,从来就不希望被这么热切地关注。”

  “这种关注很不舒服。就像现在,漫天‘阿里影业要用同人作者替代专业编剧’的说法,就是因为各种媒体断章取义地野蛮挖掘。”周锦说,“那些把目光聚焦到同人作者身上的人,根本没有几个。”

  周锦说,去仔细读过徐远翔那段发言的全文,同人只是读了被“标红”的所谓的重点。“在我看来,那段发言的重心根本不在什么同人作者,而是在说编剧怎么去写出一个受欢迎的故事。然而作为新闻,这样的重心显然不够有爆点。”

  周锦是19岁时开始第一次尝试同人创作,那是一篇近5000字的同人小说。其中的世界观与人物关系,来自一部名为《钢之炼金术师》的日本动画。“当时只在自己的博客上贴了一下,起初看过的只有那时在一个QQ群里的‘钢炼’同好。后来不知是谁把文章转载去了贴吧。因为没有我的授权,所以当时还挺不高兴的,要求吧主把帖子删了。吧主人很好,把全文删除并替换成了我的博客地址。结果那段时间里,博客的浏览量突然变得很大。还有人很认真地写了感想。这让我很感动,毕竟那时大学读的是医学院。身边的同学爱好和我相差挺远,有时会觉得很孤独,但一篇如今看起来水平真不怎么样的同人文,却让我从网络上找到了这么多知音。毫不夸张地说,真是感动得要哭了。”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于是,在这十年间,周锦断断续续地写过许多自己喜欢的作品的同人小说,文字功力也日趋成熟:“但我并不认为同人作者可以替代专业编剧。”周锦说。

  在周锦看来,同人作品是建立在原作地基之上的亭台楼阁:“大到世界观,小到人物名,都是我们从原作中‘拿’来的,属于我们的,只有故事。虽然每个同人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心态不尽相同,但我想大部分同人作者,都跟我一样保持着对原作的深切喜爱。所以在创作故事时,都会尽量忠于原著。而对于违背了原作人物设定的作品,我们会称之为‘OOC’,Out Of Character。这是一个对同人作者而言杀伤力挺大的词。有时候,我会觉得同人作品就是一件衣服,它得穿在‘原作设定’的身上才会漂亮。而专业编剧却得像怀胎十月一样地去完成一个个的设定,而这份工作未必是同人作者可以轻松胜任的。”

  如果资本参与

  不确定是否还满怀热忱

  “今天我看到几条微信,我把标题念给你听。”周锦说着,滑开手机翻找了一下,“哦,找到了,《徐远翔说的‘同人作者’到底是个什么鬼》啊,还有这个——《选择同人作者将为阿里影业敲响丧钟》。”

  我听出了周锦语气里的不满。“什么鬼”三个字让她感觉到了冒犯。敏感如她者,大约是嗅出了同人作者被妖魔化的气味。

  “前两天,偶尔也翻到了一些编剧们的言论。说不想与阿里影业合作可以理解,强调专业编剧的重要性也没有错。但以‘性与暴力’元素过多攻击同人作品,用‘水平低下’来贬低同人作者的姿态就略显难看了些。”周锦说,“同人作品的创作模式与做影视剧编剧确实不同,但要论说故事,许多同人作者真的未必会输。”

  这些年来,周锦写过哈利·波特的同人,也写过金光布袋戏的同人,写过日本动画《银魂》的同人,也写过电影《复仇者联盟》的同人,“只要原作让我感觉到了什么的,我一定都会尽量把它写出来。”周锦说,“直到今天,我都觉得自己写同人的时候很‘燃’。读大学那会儿,我常常半夜突然脑中灵光一闪,就从床上爬下来开电脑。为了不影响室友休息,我还得把电脑亮度调到最低。一写写到第二天天亮,觉得眼睛都要瞎了。就为了那千把字的故事。看着窗外出来的太阳,觉得自己是一团燃烧后的灰烬。而燃烧我的,大概就是我心里满怀的对原作的爱。”

  现在在医院里工作的周锦,和其他女医生有些不同。她喜欢晚上值夜班。她说晚上的医院人少又安静。她值班的病房病人和家属都休息了,她有充裕的时间想自己所想。

  多年的同人创作经验给周锦的文字带来了许多磨练,去年,她除了偶尔写一些关于游戏《剑侠情缘3》的同人之外,还与一个网络文学平台签约,开始连载一个关于夜班医生的原创小说。今年初,周锦结束了连载。与同一平台排行榜里几百几十万的人气数相比,周锦近60万字的小说,人气不足五万,而最终的稿费收入也只有万元上下。“但我收获了一个500人的QQ粉丝群。只要有新作,他们就会支持我。”周锦说,“虽然网络文学已经算不得蓝海,但留下的机会确实不少。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同人小说被北京的一家网络文化公司看中,买去拍网剧了。我没问过她卖了多少钱,但基本是‘买断’的。那家公司也有自己的编剧,会对她的文本做出改动,而这些改动并不需要再经过她的认定。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她虽然提供了故事框架,但实际上也并没有替代编剧的位置。”

  “我只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邀请,你会尝试做编剧吗?保留改编权的那种。”我问。

  “我不会刻意去走这条路。”周锦想了想,“同人创作是我的乐趣。我不确定在资本和商业的参与下,我是否还会依然满怀热忱地去爱,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