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洪姓杂谈
洪淳生
在我们建德市,洪姓是一个比较大的姓氏,共有7700多人口,占我市总人口的1.5%,按姓氏人口多少排序,洪姓排到第18位。
建德洪姓据家谱记载始于东晋元兴年间,先人洪绍官至尚书赠金紫光禄大夫。绍公由丹阳遂迁归淳安县木莲村,六子荣、七子诞徙居寿昌。另支于唐代从安徽迁入。
建德市寿昌镇上最气派的古建筑就是洪姓祖先洪廷机手上造的,现在已成为寿昌镇的标志性建筑。据家谱记载洪廷机是绍公七子纂公的后裔。
我市洪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寿昌镇的绿荷塘村和余洪村,洋溪街道幽洪村及高岭村,三都镇洋峨自然村,新安江街道山河村和白沙村的江村埠自然村,航头镇南山村,杨村桥镇长宁村和路边村,大同镇的上马村等地。每一支洪氏都有完整的家谱,记载着本支洪氏是从何处迁来的来龙去脉,而且大多数都有祠堂,都经过翻修,焕然一新。也有少数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目前正准备重新修建。
建德洪氏许多人员都已加入建德市家谱文化研究会,而且还经家谱文化研究会批准,专门成立了建德市家谱文化研究会洪氏分会,还出版了内部刊物《建德洪氏文化》,进一步弘扬洪氏文化,联络洪氏感情。洪氏人员相互之间经常走动,以增加友谊。洪氏人员见面,特别亲切,因为他们的血液中都流着相同的血液,都有着共同的基因。
我们洪家最撑门面的历史人物是洪秀全(1814-1964)。他是太平天国的起义领袖。自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后,太平军就攻城掠地,占有东南半壁江山,从根本上打击、动摇、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实力。
《淳安县志》曾说洪秀全祖籍是淳安人,这不过一家之言,最终是不是淳安人,还有待考证。日本曾有专家学者专门研究洪秀全,还出过一本叫《洪氏宗谱》的书。
洪姓有三个望出,也叫郡头或郡望,即敦煌、豫章、宣城。那么什么是郡望呢?就是古代实行郡县制度后,从魏晋南北朝起用来讲究门第、地位高低的方式,郡望高就是门第高。我们现在所讲的名门望族,就是从郡望延伸而来的。比如说,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姓、谢姓,在当时就是地位极高的两大姓氏。我们这一支的望出(郡头)是敦煌。为什么会有三个望出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一是敦煌。秦汉之际,皆居共城。共城,查《辞海》,是古国名,有二。其一,在今甘肃泾川北。另一处在今河南辉县,西周时为共伯封国。这里应该是甘肃泾川北。孝武开河北之地,置敦煌张掖酒泉郡,徙郡国豪杰以实之,洪氏迁于敦煌,因以敦煌为郡。二是豫章。关于豫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晋武帝时,平公自青州迁彭城,封下邳侯,因居之。晋永嘉之乱,八世祖大司农稚公自下邳迁丹阳;至十二世晞公镇守豫章(今江西南昌),又从丹阳迁豫章。第二种说法是,隋唐以后,洪氏称盛于皖、赣一带。南北朝时由于战乱,从而导致民族大迁移,把过去繁衍于北方的洪氏带到了南方。唐高宗时有太子李弘,根据史料记载,李弘是“唐高宗子,显庆初立为皇太子,性仁孝,宾礼大臣,未尝有过,数怫武后旨。遇鸩卒(即中毒死),追谥孝敬皇帝。”当时江西豫章的弘氏为避太子弘的名讳,有改姓洪氏的;唐德宗前后,现在江苏武进一带的弘氏家族,为避孝敬皇帝名讳,也改姓洪氏,即《姓纂》中所记载的“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也,避孝敬讳改姓洪氏。”三是宣城。据《元和姓纂》所载,三国东吴庐江(今属安徽省)太守洪矩是安徽宣城人。唐代有“清河丞洪孝昌,代居舒州(今安徽舒城)”。由此可见,三国时期洪姓已有徙居安徽者。
洪姓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传说远古时期,伏羲有几个大臣,即共工、柏皇、朱襄、昊英等。他们或文或武,各尽所能,辅佐伏羲,因而天下大治。其中共工氏名叫康回,生得面如黑漆,发似朱砂,力大无穷,封地在黄河北岸,善于用水,因而被封为水神。伏羲去世后,他的妹妹女娲继位,这引起了共工的不满,就利用洪水暴发之机,进行反抗,女娲无法,只得派善于用火的火神祝融去抵挡。女娲与祝融联手攻打共工氏。共工氏终于寡不众敌,遭受失败。失败后,共工氏一怒之下,一头撞向天柱不周山,把不周山撞倒了。天柱一倒,天也崩塌了一块,女娲采集五色云母炼成膏,把天补好。共工氏经此挫折,但雄心不减。到黄帝统治天下时,共工氏看不惯黄帝神气活现的样子。因为共工氏和炎帝神农为同族,而黄帝的位子是从炎帝手里夺来的,于是共工氏就与同族尤蚩联合起来与黄帝对抗,结果涿鹿一战,又败于黄帝,共工氏不得不再次息兵以等待时机。到了尧、舜相继为帝时,共工氏再次揭竿而起,号召天下。这一次他改变策略,用滔滔洪水淹没了整个天下。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鲧采取堵塞的办法,结果越堵水越大,最后改由大禹治水。大禹采取疏导的办法,历经十三年的艰辛,最后终于征服了洪水。大禹继位后,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把共工氏赶到南方蛮荒地带居住,据说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南方多水而北方干旱的原因。共工氏虽然屡战屡败,但仍不失为一千古大英雄。他不管遭到多大的挫折,斗志从不减弱或消退。所以人们一直把他作为水神祭祀。共工氏的后代,为了让子孙万代记住他的业绩,就在共工氏的共字前面加上水字旁,即为洪字,并以此为姓氏,这就是洪氏的来历,奉共工为洪姓始祖。
在我国历史上,最具威名的洪姓人士,除前面说到时的洪秀全外,当数宋朝时安徽宣城的洪皓。
洪皓被喻为“汉之苏武”,是一位以忠贞事迹照耀千古的不朽人物。根据《宋史》记载,他少读奇书,有经略四方之志,在宋徽宗的宣和年间出任宁海簿摄令事,便已表现杰出。到宋高宗南迁,他奉诏出使金国,被金人拘留,强迫他出仕刘豫,被他大义凛然地回绝。后他被流放冷山15年,备尝艰辛却始终持节不变,所以赢得千秋美誉,而被万世景仰。洪皓自江西饶州鄱阳乐平迁居杭州,因其使金有功,宋高宗赐第于葛岭。元末洪捷中避居浙江上虞。元末明初,洪钟曾祖洪荣甫迁杭州西溪湿地内的闲林镇(五常)五常村洪家埭。
洪氏一族,文武名人较多,如洪迈,宋代文学家,著有《容斋随笔》一书,颇为著名,深得毛泽东的喜爱与赞赏;洪适,宋代宰相,著名学者;洪升,清代著名戏剧家,著有《长生殿》一书;洪亮吉清朝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有著作《春秋左传诂》、《洪北江全集》问世;洪上庠,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尚武带兵者除洪秀全外,明末清初的封疆大吏洪承畴可以算一个。现代名人有解放后两次被评为上将的洪学智将军,曾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过重要贡献。
洪姓家族历史上是非常重视修家谱。据记载,较早的洪氏家谱就有明万历十年(1582)修葺,万历三十三年(1605)、天启元年(1621)、清康熙二十年(1681)、道光二十七年(1847)复修,木刻活字本《敦煌洪氏宗谱》。该谱共十二册三十卷。始祖是洪绍,东晋人。曾作大官,因避祸由丹阳京口来到新安郡现淳安的遂安木连村。稍后的有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严陵洪氏宗谱》。另外还有明万历年间洪汝仲等主修的《遂安洪氏家谱》以及清朝的十余部洪氏家谱。现都藏存于上海图书馆。我市的洪氏家谱有民国三十三年修的《山河洪氏》,过去我还看见过洋溪幽洪的《洪氏家谱》,大约是民国年间,但那一年我记不清了。新修的有《洋峨洪氏宗谱》六卷本。
洪氏一族人口就全国范围来说虽然人数不是最多,有时排不进百家姓,只排到一百零四位,有时排到99位。但洪氏家族非常团结,现有全国洪氏宗亲会,年年开展活动。洪氏后人是积极努力向上的,遍布海内外的洪氏后人都是炎帝的子孙。所以,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我们是真正的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