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人,一季一荷一朝事

返回

杨万里在西湖边吟出一首著名荷花诗的前前后后

一诗一人,一季一荷一朝事

作者:本报记者 马黎 阅读数:0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为很早就进入全国小学生语文教材里的名诗,很多人都是背着它长大的。尤其是杭州人,一说起写西湖荷花的诗歌,想起的就是它。不过,句子很熟,但未必人人都能说得出,它作者是杨万里,至于诗的标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能记住的,就更少了。

  杨万里写这首诗前后,发生了什么?

  1,小伙伴林子方

  1187年,宋孝宗任命杨万里为秘书少监。又一次站在孝宗面前,杨万里已经准备好一肚子的话了。

  他忘了第一次入朝为官的那三年,经常触怒皇帝挺然直谏,是如何的招人不快。孤胆英雄不好做,唯有悻悻离开临安。

  如今,他再一次被召回,已是60岁的老人了,但他从来不服老,政治热情又被点燃了,站在朝堂之中,心直口快的老毛病又犯了。

  这一年,各地旱灾严重,杨万里几次上疏,规谏皇帝要节俭。这一回,他居然批评皇帝刚愎自用,导致满朝文武难以发挥各自的优点。

  杨万里的才华,孝宗是欣赏的。不过,此时此刻,他不知该说什么,又不能发火,显得自己小气,为了避免冷场,他决定转移话题,告诉杨万里——你的小伙伴林子方,我准备升他去福建做地方官了。

  林子方是谁?

  这个人,在朝中担任直阁秘书,也就是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但是,除了这个官职,以及调去福州做知府,他的仕途轨迹在正史里,几乎没有留下只字片语。而他除了有《林子方诗文集》二十卷存世外,其余的作品,人们也所知甚少,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本名,当然,古代人不会直呼其名,就算恨死秦桧的人,也得亲昵地喊他“秦会之”,所以,“子方”应是他的字。

  林子方自然是一位雅士,许多诗人都和他有书信来往。比如,杨万里、周必大、林亦之、陈俊卿、楼钥、赵蕃等大批的南宋名贤。杨万里的同乡,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曾这样评价:“故人林子方,才高而守正,吏事号强明。”陈俊卿给林子方的诗信《寄林子方》,先是褒扬林子方的门风,再传授为官之道,对晚辈很是关照。

  杨万里跟他,更是关系密切,从当时的官职来看,杨万里比他稍微高一点点,但两人不分彼此,经常一起切磋诗文,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突然听到小伙伴要走,杨万里不免有点伤感。

  2,不为人知的另一首诗

  下了朝,杨万里赶紧去找子方,两人约好了,尽诉衷肠。

  去哪儿?此时,正是杭州的夏日,避暑闲谈唱和,最佳之处,莫过于寺院。

  净慈寺向来有留宿诗人的传统。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说,净慈寺僧常将诗人“留宿古寺,诗成传抄,纸价为贵”。

  清晨的天光,跳跃着水晶般的光点,空气湿漉漉的,微风,趁暑热还没浇上来,两人伴着天边的残月,寒暄笑语,出了寺院的门。

  眼前正是西湖了,他们不由歇肩,止步。

  满目荷叶,田田叠叠,雨珠盛在里面,和着风,打着弯,却不会落下,倒蛮适合当酒杯的。虽是江西人,杨万里一生至少七次来到临安,其中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一次短暂担任临安府教授,一次赴京怀才自荐,三次入朝为官。对于西湖,荷花,他几乎是离不开的,好几次,他遇到的都是雨荷,“猛雨打万荷,怒声战秋鼙”,竟像是军鼓的声音。今早遇到的晴湖,反倒有点不同。

  于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缓缓而出。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实由两首组成,成名的是第二首,800多年来,第一首都被大家自动忽略了,不要说现在的百度百科没收进,历代选本,也对第一首很不待见,很少提到。

  他是这样写的: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这首从艺术上来看,确实一般般,尤其是最后一句,还有点打油诗的味道,感觉像走到南山路又走到北山路的感觉。还有一个小败笔,这首诗里,“行”字出现了两次,一般一首诗里很忌讳重复出现一个字,会让人觉得你词汇匮乏。

  3,实打实的荷花素描

  好在,杨万里后面扳回了一局,因为只要他一出手咏物,就与众不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前两句,其实是过渡第一首诗,赞美了一下当时的季节,是虚写。不过,很多人以为“六月中”蛮直白的,应该指六月中旬,或者农历六月,一些选本并不加注,比如周汝昌选注的《杨万里选集》。其实,六月中,应该从古代节气中去理解,春夏秋冬四时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其中,六月节,是小暑,六月中,便是大暑,也就是上个月的23号,这是一年四季中最炎热的时候。

  还有人说,后面这句有点语病,既然说荷花是夏天独有的,应该说风光不与“三时”同,怎么能说“四时”呢?

  一来,“三时”缺少含蓄之美,二来,既然是大暑节气,应该和夏季中的立夏、芒种、夏至等其他节气作对比,所以就像“南朝四百八十寺”一样,并非实指。

  然后,最厉害的两句来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如果,苏东坡写,他就会写出“水光潋滟晴方好”那样的诗,美是美,但你发现没,明明写着景色,他笔锋一转,忽然开始讲道理,甩典故了,痕迹太过明显,当然,这也是咏物诗的规定动作。

  杨万里绝不会这么写。

  接天莲叶、无穷碧、别样红,全是实打实的给荷花画素描。他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描写那些从未写过,或者很难写的景象,比如晴湖中的荷花。

  诗里,我们看不出两人那天出来逛街,用什么交通工具,“荡”、“行”,或许是走路。净慈寺走到西湖,慢慢走,大概十几二十分钟。但可以肯定的是,杨万里绝对不会坐轿子。

  其实,当时南宋人行在临安道上,流行的习俗,正是坐轿,何况他是有身份的人。但他就是不肯,宁可亲自揽着缰绳骑马,为何?他说:“肩舆岂不稳,万象非我有。呼童换马来,湖山落吾手。”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从容容潇潇洒洒拥抱沿途风景啊。

  因为这样一双蛮毒辣的眼睛,难怪姜夔说他:处处山川怕见君。

  4,荷花诗前后的君臣争吵

  从此之后,几乎没有咏荷诗,能超越杨万里这首了。

  虽然是送别朋友,但从头到尾,我们都没看出任何离愁别绪。此时的杨万里,在想什么?

  有人认为,“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暗指皇上,杨万里希望林子方能留在天子身边,这样对他以后的仕途很有帮助。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天子让你直行,你还能拐弯吗?杨万里并无权利挽留他。看看他的一生,这个活了80岁的男人,做过20个左右的官,但最大的也就是四品官,一直升不上去,终身不得大用。

  站在孝宗面前,杨万里不晓得拍马屁,敢说敢做。君臣之间,还因为一件事,发生过激烈冲撞。

  历朝皇帝去世后,朝廷决定由哪几个大臣来配享,高宗死后还没下葬,翰林学士洪迈没等大家小组讨论,就以张俊、韩世忠等人配享,并得到了孝宗首肯。杨万里非常不满意,他认为自己的老师张浚,才是中兴功臣第一任,理当配享受高宗庙庭。

  这一次,孝宗没再给他台阶下,调他去地方做官了。1188年四月,杨万里离开临安,担任筠州知府,离他第二次回朝担任秘书少监,不到一年。“两度立朝今结局,一生行客老还乡”。

  很难考证,这首荷花诗,写在这次争吵之前还是之后,但一定离得很近,而且发生在同一年里。孝宗的“书生知兵”,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坚定了,更何况朋友又将离开,西湖红莲再美,过了这个夏天,也要残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