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口镇洪岭高山“馒头节”

返回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访

湍口镇洪岭高山“馒头节”

作者:雷灵倩 帅燕 阅读数:0

  近日,湍口镇第五届洪岭高山“馒头节”在湍口镇童家村文化礼堂内举行。据笔者获悉,洪岭高山“馒头节”走亲民俗体验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并成功申请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洪岭地区又一张对外宣传的金名片。此次“馒头节”借助浙西民俗风情精品线的新平台探索发展新思路,也融入了党风廉政文化主题,使活动更具现实教育意义。

  “快点来吃馒头……”

  沿着湍口镇二联村、童家村一路走来,炊烟袅袅、馒头飘香。村民们吆喝着亲朋好友到自家来吃馒头。只见家家户户都挤满了客人,有的在做馒头,有的在吃馒头,一派高山上的独特 “馒头风景”,美不胜收。

  湍口镇洪岭地区地势较高,与桐庐、淳安交界,民俗文化丰富。相传“馒头节”起源于方腊起义,当地群众为缅怀先祖,祭拜山神,庆祝丰收,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而慢慢形成传统节日。

  据湍口镇党委书记马锡钧介绍,本届洪岭高山“馒头节”突出廉政文化这一主题,结合当前社会新常态,积极融入浙西民俗风情精品线建设,开设“馒头迎客”体验馆,通过诗歌朗诵、歌舞、小品等形式开展党风廉政宣传,积极营造廉政文化新风,进一步丰富了当地旅游文化内涵,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馒头迎客,热闹堪比过小年

  近年来,湍口镇政府和市文广新局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民俗节日——馒头节的挖掘与保护,自2007年首届洪岭高山馒头节举办以来,湍口镇政府每隔2年举办一次“馒头节”,宣传特色文化,助推特色旅游发展。2008年6月,洪岭高山馒头节被列入临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杭州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馒头节”属于湍口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增进文化认同、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馒头节”已在无形中形成“做馒头”比赛,各家各户赛形状,比味道,已涌现出许多“馒头巧手”。馒头节已成为农家乐的特色之一 ,更是成为当地重要的节庆活动和商贸活动,亦是当地重要的节庆品牌和旅游品牌。

  据活动负责人介绍,例年“馒头节”的举办时间是六月初一至六月十五,各村时间略有不同,湍口镇二联村、西川村、童家村、赤坑村为每年六月初一,何家村、西川村为六月初六,柴家村为六月十五日。“馒头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做馒头,蒸馒头,邀请亲朋好友吃馒头,走门串户,迎亲送友,喜庆热闹,当地人称为“过小年”。 除了馒头外,好客的主妇们都要拿出看家本领,炒上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农家土菜,让客人大饱口福。“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满坐,户户欢笑,热闹非凡,胜过其他任何节日。”村名胡永平说这几天虽然比较忙绿,但大家都非常开心。

  现在,过“馒头节”这一天亲朋好友都要相互走访,主人要让客人吃好、唱好、玩好,还要送给每个客人12只馒头,表示一年12个月平安吉祥;家里客人越多,越热闹,越是感到荣耀。

  又闻高山馒头香 走近馒头背后的故事

  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记录,“洪岭高山馒头节”源于方腊起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统治者穷奢极欲,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最著名的是北方的宋江和南方的方腊。方腊是淳安睦洲青溪碣村人,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十三岁始学习箍桶。他聪明伶俐,手艺精湛,还喜欢提枪舞棒,练就一身好武艺。方腊以箍桶为生,经常挑着担子出没在淳安、桐庐、临安交界地带的崇山峻岭中,青坑口(现在湍口二联村)是他经常落脚的地方,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深知百姓疾苦,给穷人箍桶不收工钱,无论到哪里都受欢迎。

  有一天,他来到了老鸦窝。那地方四面环山,南有和尚尖,北有高头尖,海拔八百多米,中间是个小盆地,“老鸦窝”名不虚传。白天跑得累,晚上睡得特别香,有一天梦见有个白发老人从云中飘下来,拄着龙头拐杖,背着一个闪闪发光的黄绫包裹,对他说:“这是无字天书,战时有它的指点,必然胜利,万万不可乱来”。说罢,乘风而去。方腊醒来,天已蒙蒙亮,忽听见几只老鸦在后山上呱呱地叫:“方瘌痢,方瘌痢,时机已到好起义,黄豆芝麻是兵将,神兵助你打胜仗。”方腊立即起床,一口气爬上山顶,只见一棵高数十丈的古杉树拔地而起,树梢有个老鸦窝。他又惊又喜,施展功夫爬上树,果真从窝里摸到了一个黄绫包裹。方腊立即辞别东家回到老家,把在老鸦窝得宝的事情告诉众兄弟,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天意,要方腊打下江山,称皇称帝。

  仁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在家乡淳安发动农民起义,应者云集,所向披糜,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十一月初在歙县七贤村建立政权,自称“圣公”,年号“永乐”,三个月就攻占了睦州、歙州、杭州、婺州和处州等6州52县,队伍扩大到上百万人。北宋统治者谈虎色变,派精兵强将四处围剿,后来宋江起义军被朝庭利用,南下镇压方腊,在昱岭关一带展开了一场恶战,双方伤亡惨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茵茵草坪被染成鲜红一片,此处就叫红坪,即现在的洪坪;血水流到五里外才慢慢变清,此处就叫青坑口。血战平息后,百姓在战场上发现一些起义军的干粮,都是圆圆的。百姓用玉米粉模仿着做成那圆圆的食品,用来祭祀方腊起义军的亡灵,这种食品称之为“馒头”。洪坪、青坑口一带的百姓,对方腊有着深厚的感情,年年做馒头纪念他并形成了独特的风俗。岁月不断流逝,风俗依旧留传,其意义却赋予了新的内涵。江南的农历五月是小麦收割的季节,春去夏来,农忙已过,农民生活相对空闲,于是在六月里家家户户做馒头,馒头节既为缅怀先祖,祭拜山神,也为祈求丰收,祝福平安,同时也成了联络亲戚朋友情感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