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去看过他 我们为何需要他

返回

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系列大展闭幕
近53万人次观展,我们不妨一问——

你是否去看过他
我们为何需要他

作者:本报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郑施诗 阅读数:0

  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浙博、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和钱江晚报力推的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系列大展,于“5·18”国际博物馆日落幕,短短一个多月展期,观展总人数高达近53万人次。

  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展览在全国文艺界和媒体中引发的“黄宾虹热”。黄宾虹生前反复说,自己的绘画,要五十年后才会被懂得。正如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所说,今天我们谈论黄宾虹,其实是在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中国画。而我们对黄宾虹的热议,也正是因为,我们对于今天的艺术与文化,还抱有更高的期待。

  谈论黄宾虹

  反映的是我们自己

  黄宾虹热,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

  2004年,作为黄宾虹作品最集中的收藏单位,浙博曾举办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黄宾虹艺术大展《画之大者》,并在2005年推出了黄宾虹七场系列特展,观展人数之多,都是杭州展览史上值得纪念的场景。

  十年之后,观众的热情更为惊人,本次黄宾虹系列大展,无疑是近年来浙江最受观众欢迎的展览之一,每天的平均观展人次近万,短时间内人数将很难被突破。

  观看之外,更深的意义在于,展厅之外文化界、艺术界和媒体对于“黄宾虹”的广泛讨论。这正是展览的初衷之一。浙博馆长陈浩说:“现在对黄宾虹的研究与出版已有很多,也达到了一定深度,但仍有空间,或者说,对黄宾虹的研究没有尽头。我们希望未来的研究能联系起现有资料,还原出一个最真实的黄宾虹。”

  而从网络上的各种观点看来,再多再深的探讨依然是必要的——黄宾虹生前所面对的种种不理解,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对此,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王霖在一次采访中说:“当我们在谈论黄宾虹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暴露自己。我们的见解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素养。用什么样的观点来评价,反映出来的是我们自己处在什么状态、站在什么角度,以及我们的眼力怎么样。”

  在他看来,黄宾虹“需要更完整地被了解,特别是他的艺术思想,他的历史眼光。你如果不全面了解他,那跟他的落差肯定就很大,也就无从认识他、评判他的造诣。”

  画家、学者

  黄宾虹不能“仅以画史目之”

  那么,今天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黄宾虹?

  著名书画家金鉴才先生反复强调,孤立地将黄宾虹视为一个画家,是无法全面理解他的。

  文化学者王鲁湘说:“黄宾虹的一生虽然最后以画家的身份画上了句号,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他是一位学者、美术史论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黄宾虹数以万计的画作时,一定不可以‘仅以画史目之’。”

  如童中焘先生这样以学养著称的山水画家,仍然认为解读黄宾虹是一件很难的事:“黄宾虹先生是大画家,又是学问家。他的著作,包括画理、画史、画法、画评以及金石文字、诗文、题跋等,有200多万字,书画有上万件。像我这样‘小而浅薄’者,要去解读实在太难。”

  他指出,“如果根本性问题不清楚,看黄宾虹的画就不会懂。”

  在黄宾虹的画论中,曾反复提到绘画的“内美”——其内涵包括了自然美、书法文字、画体、画的结构、法则以及作者的品质、学问、胸襟和境遇等等,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文化精神,而这其实就是中国画的“实质”。能够感受“内美”的观者,则必须要具备学养与识见。

  童中焘先生说,黄宾虹的作品,是“道艺一致”的“士夫画”或“学人画”,与平常所谓“文人画”不同,“因品学、工夫、历史责任感与担当,有士夫,文人的情怀和画家的工夫,而超脱之。”

  绘画背后

  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抱负

  在这一次广泛的探讨中,黄宾虹的“知识分子”身份,是许多专家和学者所强调的。在他们看来,黄宾虹之所以修养全面,正是因为拥有高阔的画学抱负——重振画学,重振中国绘画,乃至重振中国文化,这是他最后超越时代的内在动力。

  著名书法家、学者陈振濂描述了黄宾虹中青年时期的活动:“黄宾虹几乎是地方革命组织的领袖,他做报纸,参加当地的党员活动,甚至自己开办造纸厂,深入革命活动。”

  1929年,第一届全国美展,黄宾虹真正参与到社会性美术运动,不光是组织者之一,还是评委之一,而且在当时的画展会刊里一直连续发表文章。

  1930年代初,黄宾虹的好友、从欧洲归来的傅雷对国内画界现状十分不满,写了数篇探索中国绘画前途的文章,其中有篇题目叫:“我再说一遍:往何处去……往深处去!”这也正是黄宾虹所追问的。

  1948年,黄宾虹在上海美术茶会上发表演讲说:“近代中国在科学上虽然落后,但我们向来不主张以物胜人。物质文明将来总有破产的一天,而中华民族所赖于生存、历久不灭的,正是精神文明。艺术便是精神文明的结晶,现时世界所染的病症,也正是精神文明衰落的原因。要拯救世界,必须从此着手。所以,欧美人近来对于中国艺术渐为注意,我们也应该趁此努力才是。”

  他将国画之学分为“君学”与“民学”,他说,“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意味。”

  在今天看来,这些发言的价值依然可贵。

  浙博黄宾虹系列大展的热度,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据了解,今年下半年,国家博物馆将和浙博共同举办黄宾虹艺术展,温州美术馆也将推出黄宾虹展,云南大理州博物馆也已向浙博发出邀请,希望明年十月能够推出黄宾虹展览,推介黄宾虹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