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石蛙鸣,味美又营养
大洋镇特色产业石蛙养殖成绩斐然
生活刊记者 胡晓琴 通讯员 汪忠良
秋风起,蟹脚痒。每到秋天,建德人总会想起大洋镇那膏厚肥美的“螃蟹”,经过多年发展,大洋螃蟹已成为了建德市家喻户晓的知名水产。现在距离秋天已过了大半年,蟹香远去,不过“鸟鸣蛙叫”的春天景象将来临,大洋镇另一“低调埋名”的特色水产——石蛙,也将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营养保健价值颇高
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是我国特有的大型蛙类。野生石蛙常栖息于深山密林的溪坑中,喜潮湿、安静、阴凉。对于石蛙,民间有“百蛙之王”、“利于清热解毒”的说法。
石蛙外表灰黑色、不靓丽,却有着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能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口感上,肉质洁白、鲜嫩细腻、易于消化。古代常作为皇家宫庭贡品。
基于石蛙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营养保健价值,水资源丰富的大洋镇从数年前开始了石蛙资源的利用,希望能继“大洋螃蟹”后为百姓打造另一促进发家致富、丰富餐桌的水产业,2005年,大洋镇正式规模养殖石蛙。
大洋镇的渔业技术员汪师傅介绍,目前,大洋全镇有石蛙养殖户11家,分布在新源、高垣、河源3个行政村。大洋镇石蛙养殖经工商民政部门注册的单位有,2012年成立的建德市石蛙科学研究所、二家石蛙养殖有限公司、二家石蛙养殖场和四家家庭式养殖户,占地总面积33350㎡,养殖面积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石蛙产品销往多个省市,产量效益占全市的40%左右。2014年全镇商品石蛙产量约 8.5 吨 ,产值约255万元。“石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我们期望能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百姓发家致富。”
对环境要求很“任性”
跟随汪师傅,生活刊记者来到了大洋镇的石蛙养殖所在地。去年,大洋溪曾被评为建德市的十大最美小溪之一,溪水清澈见底,沿岸绿植遍布。溯大洋溪而上,这儿就分布着石蛙养殖户。石蛙对生长环境要求高,需一级水质,清澈干净、环境幽静的大洋溪周边成了石蛙的理想栖息和养殖地。沿着溪涧,记者到达了大洋镇发展最早的石蛙养殖场——建德市鑫泉金石蛙生态养殖场。
养殖户鲍强明是业内公认的“养蛙大王”, 靠自己摸索发明的锅底型蝌蚪变态池曾获得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舒妙安给予的高度赞赏:鲍强明发明的这个锅底型蝌蚪变态池,改变原来蝌蚪变态成活率只有百分之四五十的状况,使用后基本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甚至还要更高,这在养蛙方面是一个很大的创新、贡献。鲍强明在努力探索下,一步步攻克了石蛙养殖难关,成了养蛙大户,也带动了周边村民走上了养蛙致富路。
鲍强明的养殖场内,合理地规划为各个蛙池:孵化池、变态池、幼蛙培育池、成蛙养殖池。“四五月份,石蛙会排卵,收取来的蛙卵放入孵化池,大约孵化半个月左右 ;再将蝌蚪放入变态池饲养,蝌蚪在这儿将蜕变成幼蛙;束尾长脚后,再放入幼蛙培育池和成蛙养殖池养殖,直至出售。”一般养殖两年左右,石蛙就可以出售了,品质更高的,需饲养三年,价格在每斤150元左右。
“滴滴滴……”各个蛙室水流声不断,原来石蛙生长需要活水,养殖场建立了蓄水池,不断地将新鲜的山泉水引入各个蛙室,再通过排水系统排出。在鲍强明和汪师傅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在蝌蚪期,石蛙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养殖场开辟了菜地,种植青菜、南瓜、番薯等作物,以作饲料。待成蛙后,养殖场准备了新鲜的黄粉虫,作为饲料。“黄粉虫蛋白质高,生长周期短。”在掌握了温湿度后,养殖场采用从市场上购买来的麸皮、自己种植的农作物喂养黄粉虫,石蛙吃得健康,又能减少养殖成本。和鲍强明一样,大洋镇的其他养殖户给予自家石蛙最健康、生态的生存环境和喂养食物。
“石蛙营养丰富,对人体好。我们的商品蛙品质高,受到了客户的欢迎,出售到宁波、福建、广东等各地。”鲍强明笑着说道。
石蛙的烹饪方法与真假鉴别
石蛙杀后用盐少许抓洗,后备用,皮不需去除。烹饪時无需放味精和其他太多的调料,蒸、清炖、红烧、生炒,各种做法均可。
市场上的虎纹蛙(别名:水鸡)容易与石蛙混淆,但两者营养价值却差别很大。虎纹蛙肚皮底下有花色,石蛙是白的。雄性石蛙的腹部摸去,有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