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穿衣”,女车主居多
为了统计桐庐县域范围内连把套的使用情况,本刊在江北钟楼下的十字路口和江南迎春南路与瑶琳路交叉口统计了短时间内通过路口的电瓶车情况,在2分钟内,江北的十字路口通过了11辆带着连把套的电瓶车,江南的十字路口通过了9辆。这个数据相对杭州来说算少了,但也占据了统计时间内通过的电瓶车总数的近30%。这11人穿“反穿衣”的人群,其中8名女性,3名男性。
桐庐四季分明,冬天气温较低。骑着电瓶车上下班或办事的市民常常会感到寒风刺骨,以前是围巾手套齐上阵,现在有了连把套,一件就抵了多件,也有把棉袄反着穿挡风的市民,相比挡风被,棉袄反穿还是无法遮挡腿部以下的寒风。利用车主们等红灯的间隙,笔者走访了几名穿“反穿衣”的车主。一名50多岁的阿姨反穿了一件蓝色羽绒服,她说她膝盖不太好,天冷了就会疼,每年冬天骑电动车都要反穿一件衣服,“穿上后骑车是有点不太灵活,但我骑得慢”。一名20多岁、反穿着墨绿色时尚外套的女孩则表示,反穿衣服确实能起到保暖作用,但最讨厌的是外套总是沿胳膊往下滑落,“经常要往上提一提”。在一名20多岁、反穿着皮夹克的年轻男子看来,“反穿衣”没什么危险,他一手插在裤兜里,一手握着把手,笃悠悠地说:“遇到紧急情况脚随时可以撑到地上。”
在其他路口,尤其是在洋洲城乡结合部,类似现象普遍存在。一名交警说,每天早晚高峰,骑电动车穿“反穿衣”的车主都超过20%,女性居多。他分析说,女车主之所以钟爱“反穿衣”,是因为既不想穿太厚,又希望御寒。
危急时刻不能自救
连把套在腿部位置形成一个U形,三个方向都挡风,但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挡风被会阻挡脚落地,容易摔倒。其次,连把套的手部位置将手和车把一同包裹在内,如果发生车辆侧翻的事故,连手都无法轻易拿出。电瓶车出现交通事故时,人会主动伸展双臂以支撑地面或保护头部不受伤害,但连把套的使用会阻挡人的手臂伸展,无法及时实施自救。
据了解,在已发生被报道的交通事故中,连把套的使用最易造成被大车剐蹭钩住造成事故,或连把套遮挡电动车后视镜,无法观察后方来车导致事故
隐患1:双臂舒展受限, 摔倒时无法保护身体
桐庐一交警说,虽然县城暂未有因骑车穿“反穿衣”导致伤亡事故的报道,但其他省市这类事故却不少。
交警分析说,骑车人突然摔倒时,出于本能,双臂会向前方或两边伸出,以支撑地面保护身体。但骑车人反穿衣服后,双臂伸展舒张会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导致自身处置不力或处置动作不到位,无法有效完成支撑身体、保护头部等要害部位的动作,如果车速较快,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针对“反穿衣”的危险,这名交警还进行了简单的试验。在把自己的外套脱下反穿在身上后,他开始转动电动车把手,发现转动半径从原来的90度左右减小到60度以下,“女孩子的肩本来就窄,方向可能会更小”。
隐患2:“挡风被”易绕进前轮或被大车剐蹭
如今热销的“挡风被”,安全性是否会好一些呢?“那种一直护到胸口,连把套也套进来的‘挡风被’,因为更厚,比普通的‘反穿衣’还要笨重,转弯的角度甚至会从90度减小到45度以下。”交警直言,这种“挡风被”更危险。至于那种不套住手臂和车把手,更像是挡板的“挡风被”,电动车转弯的角度确实不太受影响,安全性相对好一些,但他提醒,“必须要当心‘挡风被’缠绕到助动车的前轮里”。
此外,无论是“反穿衣”还是“挡风被”,都有两个隐藏的危险:除可能被大车剐蹭钩住外,还可能会遮挡住电动车的后视镜,使得车主无法看清后方来车的情况。
交警表示,作为执法者,虽然知道“反穿衣”和“挡风被”暗藏危险,但因为这种行为并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所以只能给予骑车人安全方面的提醒,只是“大部分车主不太理睬”。提醒广大电动车骑车人,“反穿衣”和“挡风被”虽说可保暖,但暗藏危险,不如多穿衣,或选购一些轻薄、能够防风的风衣挡风御寒。
冬季骑车,戴帽子也有讲究
冬季骑车出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暖。但在保暖的同时又存在种种安全隐患,民警介绍,一些市民为了暖和,把连衣的帽子翻起来戴在头上,并在外面系上围脖,只有两只眼睛露在外面。
其实,这样会把眼睛两边的视线挡住大半,是大错特错,非常危险的。建议可以尝试戴安全帽,最好选择耳朵边有几个洞的,方便听到后面车辆的喇叭声。
骑车“反穿衣” 危险!穿“连把套” 更危险!
方向东 叶雯婵
伴随着地方断崖式降温,街头骑车人“反穿衣”遮风御寒的又多了起来,且多为女性。与往年不同的是,一款被称作“挡风被”的电动车御寒神器,也出现在了不少骑车人身上。
虽然这并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但交警提醒,车主骑车时穿“反穿衣”或“挡风被”,等于绑住了自己的手臂,一旦遭遇突发事故,无法完全伸展双臂保护头部、支撑身体,或加重受伤害程度,建议车主“反穿衣”不如多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