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汇昌,滋味江南

返回

做不了500强,但可以再做500年

百年汇昌,滋味江南

作者:葛玲燕 阅读数:0

  花果之地、鱼米之乡,塘栖的美美不胜收。坐拥其间,宛如美人在怀。广济桥畔,廊檐漫回,糯香四溢。说到塘栖小吃,细沙羊尾、粢毛肉圆、汇昌粽子、米塑、板鸭自然不在话下,然而要论历史,百年汇昌似乎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寻味历史,百年汇昌

  提起蜜饯,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皇宫。事实上,蜜饯与皇宫的渊源着实不浅。清道光年间(1782年—1850年),“汇昌”所产的蜜饯被道光皇帝选为贡品;到了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汇昌蜜饯已经成为清朝内务府(故宫)的“指定供货商”。

  塘栖多花果,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鲜果上市。但由于鲜果本身不宜久置,每年大批量的浪费令老百姓苦恼不已。明代中期,一个名叫吕需的塘栖人将蜜饯的制作工艺带入古镇,自此,塘栖镇上又多了一种名叫蜜饯的小吃。将鲜果制成蜜饯,保质期大大加长;再往蜜饯中加入一些具有润喉养肺、调理肠胃等功效的疗方,食用价值更是提高不少。蜜饯引发了一场经济结构的变革,并一度跃升为塘栖镇的一项支柱性产业。而个中翘楚,非百年汇昌莫属。

  “汇昌”的建立还需追溯到1800年清嘉庆五年。那时的“汇昌”名叫“汇昌南北货栈”,以制作和出售蜜饯为主。民国时期,著名金石大师吴昌硕、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一同来到“汇昌”探友,即当时的汇昌掌门人陈继明先生,三人边尝蜜饯,边叙旧情。1945年,“汇昌”发展成了一家拥有18000银元资金、近百名职工、94间栈房、上千余只货缸的大商号,拥有蜡烛、蜜饯、茶食、藕粉四个生产作坊。

  2008年,塘栖古镇运河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围绕“左岸历史,右岸未来”的主题,将一些老底子商铺纷纷引入。从那时起,百年汇昌便在水北街上竖起了招牌。2010年,百年汇昌被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命名为“浙江老字号”,其手工蜜饯(糖色)的制作技艺也被申报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虞铭:做不了500强,但可以再做500年

  如今的百年汇昌,糯香四溢,往来顾客络绎不绝。在忙进忙出的工作人员中,笔者找到了掌门人虞铭。

  论谁都没法想到,经营这家百年老店的,竟是一位本色书生。“我非鸟非兽,我是蝙蝠。”这是虞铭对自己的评价。

  1970年,虞铭出生于塘栖一个商业世家,15岁时徙家住到临平,他好读书,富收藏,能诗词,丰著述。如今,他是浙江省诗词楹联协会的会员、余杭史志学会的副理事长,参与编写《余杭通志》《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等新编史志多种。

  然而,虞铭做学问,大多是在夜深人静,别人酣睡或搓麻将或泡酒巴的时候。“花园旧址福王庄,栖水流脂红粉香。汉王一从巡北去,宫娥自挂藩邸荒。”在他的骨子里,商业和学术从来都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针对百年老字号,虞铭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

  他认为,老字号的继承需要包括经营特色和经营理念这两个方面。随之,虞铭便以塘栖为主,积极在周边地区物色蜜饯糕点代加工厂商,以较小的成本开始尝试“品牌运营”之路。他还专门走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手工技艺传承人,出入街巷里弄寻找包括“汇昌”在内的糕饼蜜饯加工老手艺人,用笔记、录音的方式记下老底子里的传统工艺,并整理成册,寄商业追求于文化趣味中。

  这里还不得不聊一下汇昌粽。作为“塘栖五大名小吃”之一,按虞铭的说法就是,汇昌粽给塘栖长脸了。在外形上,汇昌粽不同于嘉兴粽和湖州粽,分为斧头粽、枕头粽、尖角粽和猪脚粽等多种;在制作工艺上,汇昌粽以五花肉、绍兴酒、土糯米、青竹叶为原材料;在蒸煮过程中,又强调“千滚不如一闷”,100只粽子放入加有老汤的铁锅中耐心煮,食来口感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每个粽子里的肉都是一两重,采用新鲜猪肉,每天凌晨2点的时候还是头活猪呢。”虞铭又指着店里的土灶说道,百年汇昌绝对不用高压锅,因为只有花时间煮出来的粽子才足够好吃。

  “不二价、不吹牛、不欺客”,虞铭说,百年老店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要让老百姓始终如一地吃到传统的味道。

  “做不了500强,但可以再做500年。”这是虞铭持守百年汇昌的座右铭,同时也成为了他挖掘商埠文化的一大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