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涛哥:你好!很高兴见到你,也很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你是永康艺术界一位实力派书法篆刻家,请问你从事篆刻多长时间了?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陈穗:我爱好篆刻是源于父亲盖在一本老的《康熙字典》上的姓名章,是他自己用木头刻的篆书印。自2006年以后,更是潜心探究,京城赶考,拜师深造,得益颇多。
涛哥:汉代扬雄《法言·吾子》载“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人们常戏称篆刻一道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你却自常年痴迷于此,视如终极追求。别人不屑为或不能为,你是如何走上这一“畏途”?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学习研究书法篆刻的经历吗?
陈穗:能坚持下来,主要是爱好。我学习篆刻,开始是汉印,又学过流派印;后来性急,模仿过当代名家;返回来又学秦汉印。2006年,拜余正先生门下学习篆刻。对中国篆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自己在篆刻艺术上,向更深层次的践行奠定了技法和理论基础。2008年—2011年,分别进入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胡秋萍导师室和刘洪洋导师室学习。更加深了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流派、书体、技法、篆法、意趣、神韵的理解和实践。使书法和篆刻艺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和成熟。2011年后,跟随胡秋萍导师转入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研究生班学习。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对书法变迁、成熟、气势、神逸的理论论断的深刻认识。尤其是悟得了知木欲圆,行旨先直。三分在笔、七分在心的艺术真谛。
涛哥:传统的治印刀法无非是冲刀与切刀两种,但发展到现在,尤其是刻写意印者,则在冲切之外,采用了很多辅助手法,比如刮、削、划、磨、敲等等,请发表一下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介绍一下自己在用刀方面的一些具体体会。
陈穗:这些手法丰富了印面效果。但是,也掩盖了刻的不足之处。我很欣赏别人用,自己很少用。我主要用冲刀,切刀用于处理细节,修饰不多,线条痕迹比较明朗。
涛哥:请问书法与刻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陈穗: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我认为,搞书法的,能看懂印,能操刀,当然更好。弄篆刻的,要想达到更高境界,必须得有书法(特别是篆书)基础。
涛哥:请问中国有哪些篆刻流派?对你影响最大的前人是谁?很多人都崇拜齐白石,认为他是一个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家,你研究过他吗?
陈穗:目前篆刻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明以前不分流派,明清以来篆刻流派主要有徽派、浙派、吴派和齐派,这是以刀法特征来区分的。徽派以冲刀为主,代表人物有邓石如、吴让之。浙派以切刀为主,代表人物有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吴派是吴昌硕创立的,冲切并用,还用敲、磨、削等做印法,开写意印风之先河,在民国和日本有一大批追随者。齐派是齐白石创立的,擅用单刀,现在受他影响的人较多。我主要学秦汉印,流派印中受徽、吴、齐派的影响多一点,都没有学得很像。如果把齐白石的艺术排个序,我认为应该是:印、画、书、诗,原因只有一个:在篆刻上他是宗师。
涛哥:请你谈谈诗、书、画、印如何结合才能产生最美和最大价值?
陈穗:这个说来话长。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书与画的结合比其余两种与画的结合要早得多,这是由于中国的书画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处的缘故。据说东汉的蔡匡就已是一个书画兼能的文人了。书画的结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就擅长书法,是个书法家,由于书画同源,作画时便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了,这既能显示画家的细致,又能表现书法家的飘逸。二是以书写款或题字在画面上,与画面形象协调搭配,这样书入了画,就成了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形式美。诗与画的结合也是随着书与画的结合而出现的,那就是出现了喜欢作诗或作词的画家,而书法又写得不错,这样他就用不错的书法把他的诗写到他的画上了。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说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恨高的评价。看来王维和苏轼便是诗画结合当之无愧的典范。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有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绘画。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继续发展,印也加入了诗、书、画的行列,于是诗、书、画、印就像四个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地完善地结合起来了,这一艺术形式一出现,就被当时的画家们普遍采用。到了明情两代,文人画垄断了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善。有史以来,名诗、名书、名画、名印结合产生最美,也产生最大价值。
刻刀锋从磨砺出
——访永康书法篆刻家陈穗
徐洪涛/文
陈穗,字二野,号石丁,半悟阿僧,一品百姓。1956年出生,浙江永康人。幼受庭训,酷爱玩墨。几十年中,忙里偷闲,专心探索。在书法、篆刻艺术上都有较深涉及和研究。
涛哥手记:
在我的《涛哥午餐访谈》专栏推出王可农专访之后,就有文艺界的朋友建议我给永康三刀做个专访。我说三刀是三个人啊,而我只能选其中一个,其他依次访谈,他们说那就选陈穗吧。陈老师是个老男孩,帅有才,颇有君子风度,估计是女粉丝最崇拜的偶像。陈老师在书法和篆刻等都有成就,而且为人谦和低调,言语似乎也不多,是个很简练的人,相信大家从他的访谈中就可以感觉出来。其实,他也是一个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人,正所谓:陈者,穗也!
陈穗书法、篆刻荣誉:
先后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书法、篆刻理论文章多篇。如:《试论王铎书法的艺术成就和对书法发展的影响》,《也谈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浅述行草书书法创作中结字对书法的主导作用》,《也谈临帖》,《也谈胡长儒和他的胡石塘书》等等。其篆刻作品先后曾被“叶一苇艺术馆”、“胡震艺术馆”、“方介堪艺术馆”以及多家企业、民间艺术馆收藏。
2006年西冷印社第六届艺术大展入选
2007年西冷印社“百年西冷·中国印”篆刻大展入选
2008年西冷印社“百年西冷·西湖风”篆刻大展入展
2010年西冷印社第七届艺术大展入展
2006年中国书协“情系中华”全国书法展铜奖
浙江省第四、五届全浙书法大展入展
浙江省第二、三、四届篆刻大展入展
2010年曾被邀请参加浙江省书法精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