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先后宣布卸任
冬至,周刊是不是累了
“编《三联生活周刊》19年有余,太多恨不得每一个句子都要改的稿子。每每为这样的稿子恨不得将自己的头发揪起来,就感慨于每人为何不能尽心做好自己的事,少给他人添堵?好在这一切终于可结束了。明天是操心的最后一天了。”
12月21日18点,《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称自己将于12月22日离职。
“我就是退休,并不会到其他地方任职。该到了听听音乐看看书的日子了。”昨天,朱伟告诉钱江晚报记者,“我的年纪,也该在家休息了”。
而《三联生活周刊》的工作人员说,实际上,朱伟已经超龄服役三年了。朱伟出生于1952年,今年62周岁。
而此前,12月13日,《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宣布卸任,改任《新周刊》顾问,他已任职18年。封新城出生于1963年,今年51周岁。
两位重量级的掌门人几乎同时告老还乡,让人不由得对国内周刊的生存环境心生忧虑起来。
1952年出生在上海的朱伟,1995年接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三联生活周刊》的文化新闻风格逐渐形成。
这或许跟朱伟个人的经历有关。1968年,他到黑龙江建设兵团上山下乡,并开始小说写作。1978~1983年,他在《中国青年》杂志当记者、文艺部编辑。1983年,朱伟到《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曾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
根据《传媒》杂志2006年第5期刊发的“《三联生活周刊》的前世今生”一文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初步放开,人们突然发现竟然还有像《时代》、《新闻周刊》这样影响世界的新闻杂志,而中国的新闻周刊几乎处于一种空白状态,很多新闻界人士认为,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的时代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三联书店主办的《三联生活周刊》1993年正式创刊。
《传媒》杂志上述文章称,在创刊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多任主编在《三联生活周刊》败走麦城。复刊、休刊,上任、辞职,《三联生活周刊》四易其主,被人戏称为“主编杀手”。
1995年,在困局中,朱伟接下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的交椅。《三联生活周刊》逐渐从传统的新闻性周刊转向“综合性周刊”。
“当初所有人来做周刊,都认为周刊是摇钱树。”朱伟曾说,“现在局面不是这样,我一直觉得现在是平面媒体的黄昏,因为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信息终端越来越便利,纸质媒体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周刊的成长非常有挑战性。”
朱伟始终认为,杂志是由办杂志的人的趣味来决定的,什么样的主编,什么样的团队,决定了一个刊物什么样的素质或者什么样的气度。“比如《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一定不喜欢《新周刊》的气度,《新周刊》的读者不一定喜欢《南方人物周刊》,这恰恰是构成了期刊之间的差异化,另外也构成了竞争。”
而朱伟的个人趣味,一是读书,二是古典音乐。
如果说,《三联生活周刊》偏重于“文化”,那么《新周刊》打的是“新锐、话题”的标签。
1996年,封新城创办《新周刊》,任执行总编。
封新城有着自己的办刊宗旨,他说要使刊物做到四个“商”: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和传媒运营商。
《新周刊》独创了很多新锐概念,比如“飘一代”、“她世纪”、“第四城”、“生活家”,还开发培育了“大盘点”、“中国年度新锐榜”、“中国电视节目榜”、“城市魅力榜”、“年度语录”等传媒延伸品牌,在社会和业界引起了不小反响。
封新城始终认为,中国媒体应该往另外一个方向走,回到它自身,回到纸质上,把纸质东西做到高端。“我们内心的坚持在说,纸质的东西,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出路了,而是说受众群分得更细了。杂志读者会变得更高端、更明确、更专业,它是传播形态当中的高端产品,甚至不妨走向奢侈品。未来纸质的东西,可能就会奢侈品化。”
“这份杂志在十年前是中国媒体的标志性杂志。”知名媒体人许知远说,“《新周刊》每次的封面故事,都像是当年革命标语一样,斩钉截铁。而深感一切坚固都烟消云散的读者们,则像是找到了可暂时依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