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手的充电宝,吓得李女士不敢用
下沙市场多“三无”充电宝,记者实验发现——
“三无”充电宝充电效率低,充电时温度达到危险状态
本报记者 胡师睿
昨天一早,李女士打进本报热线89898400说,自己购买的充电宝,头几天用用没啥毛病,可最近,刚给充电宝充电几分钟,就热得要命,手机连上充电宝,手机后盖发烫。李女士吓得不敢再用了。
她想问,她的充电宝发生这些情况是不是正常,市场上的充电宝到底能不能让人放心?为此,记者昨日专程走访了下沙一些大型电子设备卖场,探了探究竟。
探访市场:
品牌多,三无产品多
记者来到下沙某电子市场,这里很多商铺都销售充电宝。
在一家店里,老板拿出几种充电宝,其中一种包装上写的是深圳某厂家,容量是5000毫安,但没有标注厂家地址也没有产品合格证,“这个要45块钱,充电效果很好。”
随后,老板拿出羽博牌充电宝,同是5000毫安,但因属正版高级货,要150元。
另一家店里,摆着多种充电宝,有一种充电宝容量达到8000毫安,但包装是产品上都没有品牌、厂家和生产日期,完全是三无产品,老板开价70元。
“小伙子,这个达到8000毫安,只要45块!”另一家店里,老板拿出一只充电宝说。记者发现这个也是三无产品。
“为什么有些充电宝特别便宜?因为它们有猫腻。”
下沙一位业内人士傅先生告诉记者,猫腻之一是用回收的旧材料组装,充电宝主要元件是一块电池、一块保护板和外壳,其中电池成本最高,占所有成本七成,用回收来的旧电池组装,会省下很大一笔成本。这样组装的电池,非常容易引起爆炸、自燃。
很多便宜的产品,还会在保护板上压缩成本。
保护板的成本很低,普通产品在六七元,高端的也就10元上下,在成本中占比不到两成。即使这样,部分厂家还把保护板省略了,只有一块电池加外包装就出厂。消费者使用时很容易发生险情。
记者实验:
号称1万毫安容量,只能充3000毫安
记者在电子市场购买了一块标注容量为8000毫安的充电宝,没有外包装,也没标准厂家和生产日期。
记者将充电宝充满电,连接一台只剩下7%电量的苹果4S手机(电池容量1420毫安)。1个多小时后,电池充满了电。
记者又将几乎没电的苹果5手机(电池容量为2300毫安)插在充电宝上,30多分钟后,充电宝停止充电,而手机只充到了70%。两只手机加起来,共约充电3000毫安。充电过程中,充电宝温度一度高达60℃多,摸上去烫手。
充电宝发热是不是正常现象呢?
任何充电宝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热,因为充电宝在使用过程中,电流在电线和各种元件中传输的效率不可能是100%,有电阻就会发热,部分电量转化为热量。电芯质量越好,电阻就低,电流的损失就会越小,发热量也就低。
充电宝热到什么程度算危险?“用手摸摸看,温温的是比较正常的,要是感觉烫手,那就最好不要使用了。”业内人士建议。
链接
如何正确选购、使用充电宝
现在的智能手机耗电多,大家都离不开充电宝,如何选购、使用充电宝,在此给大家支招:
1、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无品牌型号、无生产厂家、无电气参数标识、无警示说明标识的产品,不要购买;
2、选购时,仔细检查外壳。劣质产品的做工相对粗糙。同类型产品,容量越高,其重量应相对较重;
3、避免与重物或尖锐金属部件接触,防止内部电芯被重物压变形或被尖锐金属刺穿,导致电芯内部短路;
4、给移动设备充电时,若发现移动设备发烫,应立即停止充电。移动设备发烫原因可能是移动电源输出电压或电流过高,若不及时停止充电,将有可能导致移动设备被损坏;
5、发现充电宝温度异常升高,应迅速将其置于有一定防火防爆能力的小箱子里,将其置于远离人群的室外;
6、充电时,若充电宝的充电指示灯显示已充电完毕,应及时取下移动电源,防止过度充电;
7、在日常使用中,应避免充电宝的输入、输出端口与钥匙等金属部件接触,防止发生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