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教授主编的《宋濂全集》金华首发
新增佚诗文650多篇,为迄今辑录最全的版本
勤学开放:宋濂的精神世界
提起宋濂,金华人最熟悉的莫过于那篇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是许多人读书时代闭着眼睛就能背出来的。
700年前,那个贫寒少年勤学苦读的身影,像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一样,不知激励了多少后来的读书人。
700年来对他的研究与纪念从未停止。近日,由浙江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家黄灵庚教授辑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宋濂全集》在金华首发,被称为迄今为止辑录最全的宋濂文集。
最新研究
新增佚诗文650余篇
《宋濂全集》主编黄灵庚教授,多年来醉心研究宋濂。不久前,由他领衔的200卷《重修金华丛书》历时7年完成大修,被称为金华“四库全书”。
黄灵庚研究发现,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宋濂文集中出现纰漏、缺失,萌发了他重修《宋濂全集》的想法。
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他陆续从地文志、与宋濂有关的元、明别集、金华地区民间家谱中辑得宋濂佚诗文262题,十余万文字。
在主编《重修金华丛书》时,又从民国以前的民间家谱中辑录了序跋、墓志铭、人物传记等,获得宋濂的佚诗文达220多题。
这样,加上其他途径收录,他手上有新的宋濂佚诗文650余篇。加上此前文集中已经收录的,已经达到2107篇,重新整理、点校、出版宋濂全集水到渠成。
“不能说已经一扫而光,至少是至今最完整的本子。”黄灵庚介绍,这次新编5卷本《宋濂全集》共249万字,收罗了宋濂存世的全部著作。
其中有不少是孤本,如藏于台湾的《宋学士续文粹》、《未刻集》,藏于日本的《萝山集》等,非常珍贵,也是首次公开。为研究宋濂提供了最全,最可信的读本。
目前,金华市图书馆、金华市少儿图书馆、浦江县图书馆及浙师大图书馆、人文学院资料室均有收藏《宋濂全集》,市民可以借阅。
宋濂其人
做了十几年太子的老师
1310年,宋濂出生在金东区傅村镇一个普通家庭。《宋太史传》记载宋濂:“甫六岁,即能诵古文书,过其目辄成诵。”是不折不扣的神童。
青年时期,宋濂慕名浦江“九世同居”的郑氏家族,举家迁居到浦江青萝山下。浦江有两个著名的老师:吴莱、柳贯,而且,浦江郑义门有15万册藏书,让他无限向往。宋濂经常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去拜谒名师。
26岁时,宋濂到如今的江南第一家——东明书院讲学,前后主持讲席20多年。因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在此期间写下不少著作。
宋濂因此也出了名,50岁时被朱元璋看中,给太子当老师,教授十几年。期间,还被任命为《元史》总裁,官至翰林学士。明初朝廷的一代礼乐制作,多出自宋濂之手,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在外人看来,这是宋濂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但他一直谨小慎微。
史上记载,宋濂在家中与客人饮酒,朱元璋派人秘密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宋濂一一据实回答,朱元璋才放下戒心。
朱元璋私下问他官员谁好谁坏,宋濂只列举好的来回答:“那些好的官员能和我友好相处,所以我知道他们。那些不好的官员,我不了解他们。”
67岁,宋濂告老还乡。但最后还是没有善终,三年后,因孙子宋慎卷入丞相胡惟庸“党案”,宋濂全家连坐受刑,朱元璋不念旧情要杀他的头。马皇后求情,才免了死罪。但活罪难逃,70岁高龄的宋濂,被放逐到茂州(今四川阿坝州)路上就病逝了。
宋濂其文
《送东阳马生序》进中学教科书
近几年,宋濂思想越来越受重视,宋濂曾经待过的地方,或者宋濂后裔所在的地方,都以他为荣。
黄灵庚认为,宋濂留下的精神财富有两点最重要:
一是勤学。宋濂有如此学问和造诣,都是勤奋换来的。到现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保留着《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他刻苦求学的力证。
二是开放。在宋濂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些有名的学者只读儒家的书,包括宋濂的老师和金华的“北山四先生”,都把佛家、道家看做异端邪说。而在《宋濂全集》里,写释家的文章就有170多篇,可见他做学术是相当开放的。
“宋濂的作品不仅思想深刻,文采也很好。”黄灵庚说,宋濂总是能把一个很平常的人写得很生动很有特点,就连和尚,在他的笔下也活灵活现。
他写的《王冕传》、《送东阳马生序》到今天还被人称颂,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当做范文。
金华骄傲
郑氏门人一年要祭拜宋濂三次
家乡人民也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大学问家。
在金华傅村宋濂诞生地,竖起了“宋濂故居遗址”纪念碑。
在浦江郑宅镇安山村,村口竖起了“宋濂故里”的牌坊,建起宋濂衣冠冢,让他回到魂牵梦系的故乡。
每年,郑氏门人要祭拜宋濂三次: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有序堂对其行家仪;农历十月十二,在宋文宪祠举行祭祀;农历十月十三,在青萝山下宋濂故里举行古老、隆重的仪式。
在兰溪横溪镇宋宅、大斯村等宋濂后裔最集中的地方,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宋濂祠堂修葺一新。宋宅小学门口大理石碑上篆刻着宋濂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以此激励学生勤学苦读。
本报通讯员 廖梅杰 本报记者 朱浙萍/文
特约记者 葛跃进 本报记者 陶玉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