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访玲珑山上琴操墓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馀香。伤心处,高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这首《满庭芳》几乎完整的诉说了一代才女琴操的一生。为了深入的了解这位在临安生活过的才女的一生,笔者一行深入玲珑山寻访这位江南才女生活的蛛丝马迹。
寻访琴操墓
“玲珑虽小,苏轼曾登”,《玲珑山志》开篇八个字,便直入主题了。玲珑山在临安境内,而临安已有东西天目山,玲珑山再精雕细琢,也只能是一座小山了。不过,有了山中的这一方墓冢,玲珑山就不会是一座籍籍无名的小山了。一方墓冢,一位前朝的美人,能使一座小山名动千年。据说和苏东坡有关,这位宋朝大诗人在其中留下了一段情……
笔者循着古时文人骚客的足迹,从山脚沿着石条步梯而上,一路绿树成荫,一块硕大的醉眠石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传说苏东坡寻访出家后的琴操,两人谈论为人之道,相谈甚欢,但离别之期将至,苏东坡心怀感伤,不自觉的在下山时,频频把盏,结果醉倒在一块大石上,醒后依然感觉离愁未曾有半点的消减,于是在此石上写下一篇文章。
据当地人讲,这篇文章极尽哀伤,可以说比同为苏东坡写下的《江城子》里描述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句毫不逊色,但因年代久远,文字已经模糊,无法辨认,但醉眠石几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见,但经后人修复之后,已经基本没有苏东坡手笔的意义了,也就这样暴露在旷野下,历经千年,向人们诉说当年的往事。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卧龙古寺,这里曾是琴操出家的地方,该寺位于玲珑山。玲珑山市区西南3公里,海拔358米,石径蜿蜒,林泉清幽,是拥有千年历史的佛教胜地。
玲珑寺初建于唐,播名于宋。南宋淳熙六年,数僧住山,将简陋原寺重开山径,开禧元年四月完成。嘉定年间住持行善弘扬佛学,广交文友,该寺一时享誉东南。
但在元末明初,由于兵燹及其它原因,山寺趋于衰落荒无。直到明万历七年,僧人真广开辟山径,斩伐荆棒,重建殿宇。但不久“僧弥遁空,寺几倾圮”。至万历廿八年十月徽州高僧照启入山重兴,经十几年艰辛,殿宇规模又具,香火又进入一个旺盛时期。据记载,此时的卧龙寺才是琴操出家之地。当时该寺四周都留有很多琴操与苏东坡等名人的真迹,至清季咸同之交,太平军多次进出临安,战事频繁酷烈,寺又毁于兵燹。原有万斤洪钟化为兵器。光绪初,僧众恢复了山寺,后传与僧人真福。而这个时候的卧龙寺除了遗留一些石刻之外,琴操等遗留下的痕迹已经少之又少了。
苏东坡与琴操
自古红颜命薄,一代名妓琴操也有着让后人感慨的身世,据玲珑山管理处王主任介绍,琴操的父亲本是北宋一员官吏,其叔父也从从当时钱塘一带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琴操幼年之时时,母亲谢世,于是自幼跟着父亲,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聪明可人的琴操也可谓满腹文章。当时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父亲的官俸度日,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之余。也可写诗作文,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小小年纪就已经声明在外。
但在十三岁那年,琴操遭遇了一生最大的变故。她的家被抄了,作官的父亲打入牢中,她自己则被藉没为妓。抄家的那天,她正在后花园里弹琴。那把她心爱的琴,也让人毁了。在勾栏三年后,琴操遇上了诗人苏东坡,得以从良。这是北宋的一个春天,在杭州的孤山之上,琴操为诗人弹秦了一曲优美的琴声。据当时在场的佛印和尚回忆,这样美妙的声音,可以说百年一遇天下稀闻了。
琴操是苏东坡在杭州知府任间结识的一名歌妓,这也就难怪《临安县志》要视若无人。在中国古代妓女是入不得正史的,既使她“年少于东坡”,和大诗人有过一段不了情。在一册宋人的《泊宅编》中,记述了后世著名的东坡度琴操的故事。
据卧龙寺的慧智长老告诉笔者,1090年,也就是宋哲宗元佑五年的春天,他已经五十几岁,子孙满堂了。被他“度入”府中的,还有一个同样出身勾栏的美人王朝云。苏东坡后来获罪,远贬惠州,身边姬妾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一人始终追随,可谓红粉知已。十六岁的少女琴操,很快发现,杭州府衙也不是她的安身之地,便落发为尼,在玲珑山中出家了。
琴操出家后,前两年苏东坡、黄庭坚还有佛印和尚经常来玲珑山,和她品琴论诗。早些年,这里还挖出这三个人的石像。修行也许太孤寂了,让一个少女,在古佛青灯之间渐渐老去,是何等的残忍。
两年后,苏东坡离任北上,看着诗人越来越远的背影,琴操的心扉也渐渐关上了。任凭风吹裙椐,她的双眸已经被泪水模糊了。琴操在进入玲珑山八年后,听到被朝廷勒令还俗的诗僧参寥带来的消息,苏东坡已被贬至南海中的瞻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了。薄暮中的琴操茫然若失,不出数月,郁郁而终。时年不过二十四岁。
诗人苏东坡,后来玲珑山琴操修行处,重葬了这位红颜知已,并自写了一方墓碑。琴操墓到宋朝时,已淹没在荒草之中,乡人捡到东坡的题碑,就重修了一次。民国年间,诗人郁达夫寻访时,又只剩下“一坡荒土,一块粗碑”,上面刻着“琴操墓三个大字”了 。郁达夫所见的墓碑,已非东坡所书,而是明人重修的碑碣。
名人雅士为琴操平反
宋代诗人刘克庄在《贺新郎》中曾说:“鬓雪今千缕。更休休、痴心呆望,故人明主。晚学瞿聃无所得,不解飞升灭度。…….”意思是说,头发千缕却已经花白,痴心期盼着故人苏东坡,晚年学习老庄之道,此处为隐喻,入老庄的道法之教,就是说入了空门,但琴操始终没能参透佛法,明显是说最后琴操对苏大学士仍有感情。并非像世人所说的琴操无情。
而在民国以前,到了临安的文人骚客总要登玲珑山,哪怕仅仅是以后说起来,他们也去访过琴操墓了。在落寞的琴操墓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民国年间,郁达夫、林语堂和潘光旦同游玲珑山。三位文人翻遍新旧临安县志,竟不见琴操之事。对琴操这位绝代佳人的怜惜使他们愤怒了。因为在宋明礼教束缚下,女子,特别流落烟花之地的女子是不能在正史中记载的,郁达夫便在墓前写下四行诗以嘲讽《临安县志》编者的没有情趣,“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为了琴操能列入正史的记载,郁达夫等人可谓不惜笔墨。
编后语
就如郁达夫、林语堂和潘光旦之辈,为了琴操之事,替她如此愤愤不平,一代才女因个人际遇流落烟花之地,这也绝非她自己的意愿,如今琴操墓也在扩修之中,我们希望除了关注琴操与苏东坡的风流韵事之外,能从琴操的诗词中更好的解读这位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