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电影新风向,邦德不再高富帅

返回

普通人形象、真实打斗、凌厉影像

特工电影新风向,邦德不再高富帅

作者:刘灵渊 阅读数:0

  由《星际迷航》男主角克里斯·派恩主演的《一触即发》在华数上线。企业号柯克舰长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身手了得的特工。本片讲述了杰克·莱恩原是CIA金融情报科的分析师,当发现上司正在策划一起阴谋时,他不得不变身一名外勤特工……

  曾经,当我们谈起特工电影时,总说它有三宝——香车、美女、装备好。

  以寿命最长生命力也最旺盛的《007》系列电影为例,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高帅富詹姆斯·邦德驾着各色名牌跑车满世界飞奔,用着各类酷炫的先进科技设备与敌人搏斗。当然,风流倜傥的邦德还要与各色亦敌亦友的美女们周旋,“邦女郎”一词也应运而生。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的银幕上出现了一位全新的特工英雄杰森·伯恩以及他的《谍影重重》三部曲。

  伯恩行事低调,走在人群之中犹如普通人;《谍影重重》系列更是放弃了对特工装备的炫耀和对蛇蝎美女的刻画,而将焦点集中在近身搏击的动作场面、快速凌厉的摄影与剪辑。

  《谍影重重》的横空出世,给特工电影带来了一阵新风潮,大批电影纷纷效仿。从《飓风营救》到《一触即发》,甚至连高大上的《007》系列电影也借用它的灵感。从丹尼尔·克雷格版的邦德开始,007从曾经的高帅富变身一代勇猛打男,曾经的蛇蝎美女“邦女郎”更是成了酱油党。

  特工形象普通化

  “这是一部让詹姆斯·邦德黯然失色的电影,它重新定义了特工电影。”《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谍影重重2》。

  此话当然不是指杰森·伯恩的容貌身材比詹姆斯·邦德更靓,也不是它的排场和武器比《007》更具规模,而是宣告了一种简约主义的成功。

  传统特工电影中的主角,总是在展示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碟中谍》系列中的伊森·亨特,英俊帅气,酷爱极限运动,徒手攀岩、高山滑雪样样精通;《007》系列中的詹姆斯·邦德风流倜傥,爱泡妞、爱穿西装、爱开跑车,说起情话来更是无人能及。

  但在伯恩的引领下,特工界开展了一场“勤俭节约”行动。他们没有高科技武器,甚至连身像样的正装都没有,白富美们不正眼瞧他们,走在人群中,就像是的一位普通人。

  《谍影重重》中伯恩没有私人座驾,他靠搭乘火车、地铁穿梭于列国,必要时也会偷几辆摩托车或汽车使用;《一触即发》中的莱恩更是个特工中的“临时工”,他在CIA既做文职工作,又要兼顾有生命危险的外勤任务,俨然是特工界的屌丝。

  就连在当时垂垂老矣的《007》系列电影,也开始转变思路,塑造起了一个平民版的邦德。在《皇家赌场》中,外表并不英俊的丹尼尔·克雷格一脸沧桑感,他很少微笑,也不爱四处调情,但打起架来很会玩命。一次彻底的颠覆,却引来一片叫好声。

  “新时代的特工不像传统的英雄那样,有拯救世界之类的重任。他们付出一切努力,只为在夹缝求得生存。”《谍影重重》系列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这样说道。

  干净利落的动作设计

  “在这个CG技术空前发达的年代,任何明星都能在银幕上像模像样地闪转腾挪,扮一回英雄,但观众早已对这种花拳绣腿审美疲劳。”影评人“小刀”对那些靠电脑特技的动作片嗤之以鼻。

  所以,当逆潮流的新特工电影一登场,写实的动作设计和拳拳到肉的近身搏击展示在观众面前时,立即技惊四座。

  《一触即发》中,莱恩与恐怖分子街头枪战,时而冲破围栏,时而雪地追逐;《谍影重重3》中,伯恩和敌手互施拳脚,扭打作一团,观众耳边环绕的是身体的撞击声和粗重的喘息声。就连新邦德克雷格,也在《皇家赌场》中拼了老命和跑酷高手在缆车上近身肉搏,卷起衣袖徒手对抗持刀杀手,中毒后挣扎着奔向解毒药剂……

  看着新邦德这么拼命,就连昔日007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也不得不承认:“他(克雷格)把真实感十足的动作元素带入了特工电影,让人耳目一新。”

  “《谍影重重》为代表的新派特工电影不再炫耀特效,动作打斗不加渲染,演员们就必须真实地使出招招夺命的格斗术,这种返璞归真的理念,颠覆了以往视效大片花里胡哨的假大空,回归了动作电影的纯正本质,让观众直面最真实的感官冲击。”《好莱坞报道》曾犀利点评道。

  为了演好伯恩这个特工角色,马特·达蒙接受菲律宾格斗术训练;约翰·特拉沃塔也为了在《巴黎谍影》中一展身手,拖着微微发福的身体苦练格斗。

  快速凌厉的影像风格

  在《谍影重重2》的柏林追逐戏中,手提摄像的晃动画面,将观众的心紧紧拴在伯恩身上,真实的镜头感让观众如同伯恩的战友,体验着生死一线的惊险瞬间;在《谍影重重3》的滑铁卢车站跟踪戏中,摄影机游刃有余地穿梭人群中间,给予观众全息的监控感,加上灵动的剪辑,制造出了扣人心魄的压迫感。

  《谍影重重》系列用快速凌厉的影像风格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三部曲全球票房收获了9.5亿美元。

  “一部高投资的动作大片,大篇幅地使用晃动的手提摄影,本身就是一件冒风险的事,毕竟你得体谅那些坐在前几排的观众,一旦他们无法适应,可能看罢了就会头晕眼花。观众吃不消看,票房自然不会好。”影评人“搬被子”如此评《谍影重重》系列的摄影风格。

  制片人保罗·桑德伯格说:“这种晃动、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当初的确让我担心了好一阵,但好在《谍影重重》系列成功了,这种摄影风格也开始被更多电影所使用。”

  说到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一直是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拿手好戏。此前的作品中,讲述北爱尔兰社会事件《血腥星期天》中,他就用了新闻纪录式摄影风;在描述911劫机事件的《93航班》中,再次用了纪实的晃动镜头,让观众如同身临那场浩劫之中。其后,他又将这种摄影风格与特工电影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这之后由新人导演执导的《飓风营救》、《不明身份》等特工电影都在摄影与剪辑上大做文章,两者分别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真实犀利的影像风格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