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写下这样的文字

返回

每一篇投稿都带着青春的光泽,五问新少年——

他们为何写下这样的文字

阅读数:0

  第二届新少年作文大赛征稿5个月,我们收到了万余份稿件。每一篇投稿都带着少年写作的特点。

  现在青少年的生活,吃穿不愁,资讯发达,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大赛专家评委文学评论家卢敦基说,从大赛投稿文章看,少年们的写作与以前朴素得能闻到泥土味的传统严肃文学,完全不同。他们关注社会和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与父母辈相比,也进步了许多。

  在这些文字中,究竟都闪现着当下新少年怎样的光泽,我们从少年投稿中整理出了5个典型问题,请大赛专家评委、老师评委等进行解读。

  一问:

  会写文章的女生为何总比男生多

  仔细算算本届大赛月度冠军的男女生比例,经常出现某个组别四五位冠军中,仅有一名男生的情况。

  再翻翻去年总决赛获奖名单,除了特等奖李一凡,接下来一二三等奖获得者,也多半是女生。会写文章的女生明显比男生多,已经是作文大赛连续第二年发生的现象,但看看书架上摆着的文坛大咖们,女作家也不见得比男作家多呀。

  ●解读

  感性女孩,确实比男生早熟出挑

  ——刘发建(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语文老师,女儿刘陆陆、学生王骢儿都进入了这次总决赛)

  中国的教育一向强调内敛,不张扬,更适合女性发展。从男孩女孩性别特征来讲,女孩感性一些,男生理性一些。看到小老鼠或一些生活小细节,女生一惊一乍可能更敏感更会发现,但男生往往更淡定些,少了很多可以写的东西。

  从心理角度上看,女生早熟一点,在学生阶段无论是成绩还是写作,确实容易比同龄的男生出挑些。

  我去年就开始关注新少年作文大赛,尤其是发现参与者女生居多,拿特等奖却是个男生时,我就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以后是不是尝试男女分赛制,结果可能会不同。

  我曾经尝试过全班分成8组写日记,每次每组只需1个人写。我发现,读男生日记有味道得多,尽管是有不少瑕疵,但句子有原生态的面貌,鲜活胜过女生。为了这事,我还请教了女儿,她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女生大了,写文章就容易走到儿女情长的路子上,话题有局限,往往注重内心,像张爱玲这样的。而男生注重外在世界的变化,话题和深度更大气,所以能成大家。

  本报记者 沈蒙和

  二问:

  选手们写小说为何比写现实拿手

  在我们收到的上万份投稿中,小说类作品占据了绝对优势,篇幅也是越来越长。随意翻下月冠军榜单,12月高中组月冠军5篇作品中,有3篇就是小说《掌纹里的青春》、《罗菲和她的树》、《血液、蜂蜜、海 》。

  ●解读

  写作体裁,反映了学生的多样性

  ——卢敦基(文学评论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从表面上看,写小说类的想象作文,不会受现实生活或者固定题材的束缚,貌似占了便宜。但事实上,有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天性发挥。

  文字这个东西很奇怪,外界以为但凡是作家,就应该所有类型的文字都会写,而且都能写出一流水准。可实际上,古往今来,我们知道的很多文坛名人,有的人诗写得很好,但就是写不好词;有人词写得一流,文章却写得一团糟。很多人都没搞明白一件事,在文字方面,没人能面面俱到。

  比方说,我自己一直写不好记叙文,让我写《一件小事》,就是给我出了道难题。

  所以说写现实还是写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天性,有些人就是不擅长写现实生活。从这个角度理解,写小说还是写现实,反映的是学生的多样性。

  另一个角度讲,现在学生的生活圈子狭窄,经历简单,就算双休日也泡在补习班里,现实可写的题材确实也不多,要更出彩只能靠想象充分发挥。

  本报记者 沈蒙和

  三问:

  少年写作高手为何多是全才

  从钱钟书到韩寒,写作高手似乎总和“偏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现在说起会写作文的学生,我们总会浮现出文笔犀利,数理稀松的典型形象。但新少年作文大赛的选手们,却轻松推翻了这一惯性思维。

  之前月度冠军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会写作文的孩子,大都各学科全面发展,还有琴棋书画特长,堪称“全才”。比方说,上届作文大赛小学组三等奖获得者肖子涵,学习成绩不错,今年她又参赛了,还带了一个新身份——漫画家蔡志忠第12位入门弟子。今年小学组11月月度冠军之一,陈芷萱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会弹琴,爱画画。

  ●解读

  打破学科界限的文章,更有味道

  ——汤金萍(杭二中文学社指导老师)

  现在参加文学社的学生中,文科生人数仍然占优,但就文章的精彩程度而言,爱好文学的理科生往往会给我带来更多惊喜。就像去年作文大赛的特等奖获得者李一凡,就是我们学校的理科生。

  和普通文科生比起来,这些爱好文学的理科生,阅读面更广,兼具文理,所以知识储备也更加丰富。这么广的知识储备,经过他们自己的融会贯通,写作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学生告诉过我,他能把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哲学、人性、人情和人生都联系起来。比如说,物理学上有不确定的现象,他会联想到人性中的不确定性。像这样打破学科界限,再来写文章,写作高度能站得更高,会更有深度与广度。

  同时,理科出色的学生,一般思维逻辑严密,对写作来讲,条理清晰度高一些,写作更有优势。

  要写出好文章,除了大量阅读外,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很重要。曾经有位理科生告诉我,不光旅游、日常生活算是人生经历,其实做题目也算是经历,可以塑造人,从而影响写作。另外,他觉得写作会对心灵起到升华和整理,然后反作用于学习。

  所以说,写作高手全面发展,没啥好意外的。 本报记者 沈蒙和

  四问:

  忧伤的文字为何总比快乐的多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大人们对少年的这种理解,在大赛作文里,肯定会被一片叹息声淹没。

  “现在的我,看不到一点真实的色彩,看不到一点真实的人们。似乎每个人都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虚伪的面具,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里,然后在我面前,一晃而过。”寂寞、苦闷、无奈、惆怅,这些成人作品中的情绪,不仅是少年写手的最爱,还被他们拿捏得不错。

  ●解读

  此时此刻的“愁”情绪,真实可感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谈论当代青少年的写作现象时,我们有时把忧伤苦闷风格的少年写作称为“秋意写作”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首先与少年在成长期遭遇的生活迷惘感有关。

  临近青春期是少年身心发展的飞跃期,也是少年自我身份感建构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少年生活的复杂性开始提升,少年对日常生活的敏感度也大为增加。面对这样的现实,少年的心性因敏感而变得趋于伤感,也倾向于在文字中表达这一伤感的情愫。这里面有点辛弃疾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但又不仅仅是“强说愁”那么简单,因为对少年来说,他在此时此刻体验到的“愁”的生活情绪,的确是真实可感、深切丰满的。

  实际上,少年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他们成长中的这种情感体验,这本身也是少年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开始发展成熟的标志。与此同时,成人也应当给予这一少年写作趋向以适时的引导,以使少年不至于过多地沉溺于伤感的成长情愫中,而是在发展自我生活感受力的同时,也建立起对生活的更为阳光、积极的认知。这种“阳光”不是要让少年重新回到简单的童稚时代,而是为了带少年进入一种更有力量的生活。 本报记者 朱平

  五问:

  小学生的文字为何让人感到彪悍

  300字、400字……这些停留在记忆里的小学生作文印象,在本届大赛中,被个中高手打得稀里哗啦。五年级学生随便一写便是三四千字的小说。

  除了文字,更让人诧异的是笔法,“刚刚还在头顶的太阳,转眼便向西偏了不少。像往日一般,我坐在店内,翻着二哥留下的书籍。校门打开的刺耳声响伴随着涌出的学生和不绝于耳的噪杂,宁静宜人的感觉一下子便浸没在其中。”如果告诉你,这是出自初中生之手,相信你也不会生疑,但它们真正的主人却是一名11岁的小学生。难怪,大赛老师评委每每遇上评点小学生作文,也会唏嘘。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悄悄给我们留言:“小学生的作文都很彪悍哦,感觉比中学生还老到。我不敢评啊。”

  ●解读

  过度强化成人化,让文字提前早熟

  ——蒋军晶(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

  小学生的文字为什么会如此彪悍?原因我想有三点。一是这些文章是用来参赛的。比赛作文和其他作文不同。在怎样的作文能获奖的反馈环境中,即便高水平的孩子也会觉得,含义深刻,成人化倾向强的文章更容易入围,这就像我们常说的考试高分范文。成人的过度辅导、过度强化,让孩子们的文字提前早熟。

  从心理年龄看,小学高年段及初中生,正处于努力摆脱儿童痕迹的阶段,急于向大人宣布我已经长大,在他们眼中,成人化倾向的文字和写作技法很酷。

  此外,孩子写下的文字,和他们的阅读也有相当关系。现在学生读的文学作品中,轻盈的活泼的儿童文学并不多,像新美南吉的作品、《小淘气尼古拉》等,小学生们看得太少,去读儿童诗的更是稀有。很多孩子在读的是长篇凝重的,甚至带有教条的作品。

  其实名著也分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两者并不矛盾,大人在引导时,可以先介绍那些符合孩子年龄段的文学品质高的儿童名著。如果孩子自发想读成人文学名著,大人也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人阅读情况帮助适当筛选。 本报记者 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