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梅城 重现生机
应梦涛
作为建德民生工程建设的大项目,梅城古镇区块的建设颇受市民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注。建德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梅城打造成建德东翼副中心城市。如何唤醒这个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千年古镇,把严州文化的发扬与当地居民的安乐生活相交融,成为了摆在建德市有关部门领导面前的头等大事。
“三江两岸”重燃“火树银花”
严州古城的开发工程最早还要追溯到201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隆重启动的“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2011年上半年,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的黄坤明、市长邵占维先后来到了严州古城实地考察指导,并且提出了要把严州古城作为“三江两岸”景观带建设的重要节点进行谋划。重整严州古城风貌,特别是兰江两岸生态景观的建设似乎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如今,梅城兰江两岸,已不再是破旧的堤坝。南岸的南峰滨江景观大道、北岸的梅城大坝建设工程都已经初见成效。梅城,最大的特色就是作为古严州府城所在地,拥有“天下梅花两朵半”中的半朵。这段独一无二的“雉堞半作梅花形”的严州古城墙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古城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梅城大坝则是古城墙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借着“三江两岸”景观带建设的春风,建德市早在2010年8月就启动了梅城大坝除险加固工程,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撬动严州古城保护。
梅城大坝工程总长2.27公里,第一标段在去年9月就基本完工了。在这条大坝景观带上,建起了滨江公园,原本老旧的城墙和城楼都进行了修缮,现在的江岸旁已然绿树成荫,每到夜晚,景观灯亮起,与对岸的南峰滨江景观大道辉映,这番夜景完全可以用“火树银花”来形容。
“以前我们当地人一提起大坝,第一印象就是‘乌漆抹黑’,夜晚都不太敢一个人从大坝上走,现在可好了,一到晚上,大坝上灯火通明,江滨公园人来人往。”龚师傅一家是梅城城南西路的居民,家族在这里生活了近百年,家门口就是大坝城墙:“我从小就在大坝旁玩耍,这里就像我的根,现在大坝重建了,变漂亮了,我感觉很自豪。”
据了解,总长1460米的梅城大坝二标段已经施工近3个月了,预计将于2015年建设完成,届时,整条梅城大坝将焕然一新,与对岸的南峰滨江大道一起成为集防洪、休闲展示、旅游、交通灯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景观带,成为“三江两岸”兰江畔的最美风景线。
“宜居新城”与“宜游古城”相得益彰
2011年7月28日,梅城新城建设项目合作举行签约仪式,梅城镇政府与杭州市城投集团正式合作启动梅城新城建设。这意味着,一场老城宜游、新城宜居的“双城”大戏拉开了序幕。
规划中的梅城新城坐落在梅城镇西面的城西村和顾家村,面积约为3.28平方公里。来到新城建设工地,新城内的安置房等许多项目建设都已经进入了下半阶段。新城建设的一期2020亩规划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学校、医院、体育中心、商业中心以及商务办公区、车站、农贸市场、27万平方米的安置房以及居住用房、广场、基础设施等。
梅城镇相关负责领导介绍说:“新城区建设主要用来容纳老城疏散出来的人口,以及吸纳周边乡镇人口,梅城将以行政中心、建德二院、梅城初中、行政大楼的搬迁为突破口建设新城,配套农村安置房建设、沿江景观房开发,以推进新城开发建设,届时,梅城新城将成为现代化的宜居城市。”
新城的建设与古城的保护是相得益彰的。在新城开发建设的吐火如荼之际,古城的保护和文化挖掘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当中,玉泉寺整修扩建,古城墙修缮,古街、牌坊、古井、古巷等许多历史文物古迹的发掘和保护都是古城未来借助严州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一环。
待新城竣工,老城居民将逐步前往新城生活,而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将用来开发旅游,“老城宜游、新城宜居”的格局将初步形成。
科学规划“一片四区”格局
按照副中心城市定位,古镇梅城将坚持“一片四区”的发展格局。
一片:洋尾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包括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庄、高山蔬菜、茶叶、蓝莓、渔业等高山种养殖业。
四区:南工北居、中疏西拓、东静西动。南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峰区块和五马洲区块,重点发展工业,主要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
北居:江北重点发展商住,成为环三江口和建德市新的人口集聚中心和商贸中心。中疏:严州古城以保护为主,重在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建筑风貌保护,降低人口密度。西拓:梅城新城,注重完善公建配套,推进商贸业发展和安置房建设,引导人口、产业和公共设施向新城区集聚。东静:利用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发展休闲旅游业、景观产业、高端养老养生产业。西动:对接杭黄高铁,十里埠水运综合作业区,建设梅城新城,兴建市民服务中心、安置房、医院、中学、农贸市场、滨江公园、文化广场及基础设施,发展商贸、物流、旅游集散等动态产业。
“一片四区”通过严州大桥、三都大桥、规划建设的五马洲大桥以及桐溪大桥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小城市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