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
并非有名就能成媛
“你是社会关爱人士的子女,或者暴发户的后代,当然是不同的。同样的,父母是给大企业打工的,哪怕身居要职,也依然不能和大集团老板的子女相提并论。”很多人看到这段论述,自然就联想起最近很红火的韩剧《继承者们》,这种划分阶层的方式很自然地将“平民”和“贵族”对立起来。这样的文化似乎在亚洲很吃香,也让我们想起时尚圈一个永不过时的名词“名媛”。
但在我们这,真的有贵族或名媛这回事吗?
就在这个月,在国内还算新兴事物的元媛舞会刚在上海结束。这个2012年才来到中国的舶来品,已经举办了三年。当然,舞会非常小众,精心挑选的“元媛”们也不过十来位,但据说都大有来头,还有不少来自国外的年轻女孩。她们都需要穿白色礼服,头戴冠冕,手拿白色玫瑰。当然外表还是次要的,关键是你的家庭背景如何,这才是“元媛”也就是“名媛”最重要的一点。比如去年的年度元媛就是梁思成的后代。
当然这个派对还算是有它自己的来头:以起源于1780年的传统英国王室规格举行。不过英国拥有的“贵族”阶级,并不是我们可以刻意模仿或短期内可以学成的。记得作家乔万尼·薄伽丘就曾写过《名媛》一书,将106位女子收入其中,既包括历史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包括当时的现实人物。早期的妇女观就在书中体现,而很多西方的文豪后来就从这本书中寻找素材,有很多经典女主角的原型都可以在此找到,这也可以认为是西方“名媛”文化的记载。
而这种文化传到中国以及亚洲后,很长一段时间表现为:女孩既要有高贵的族谱,更需要中西文化的结合,比如她们拥有著名女子学校或教会学校的文凭;家庭的名师可能是前朝遗老遗少,或者英国没落贵族的夫人;她们要会英文,懂诗词;书画弹琴皆精通,马术瑜伽动静结合……这样的女孩在一个年代极为受宠,而中国的第一代名媛也基本以此作为标准,只不过到了如今,这个定义在慢慢发生变化,家庭背景和财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以往我们还以艺术家、发明家、作家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划分,而如今“暴发户”子女或者“上位的小三”都开始挤破头往这个圈子钻,似乎只要搭上一个“钱”,就可捧得“名媛”这个称号。而女孩本身是否经受一流的教育、是否有过人的见识和智慧、举止行动是否得体都已经退居其次了。否则我们也不会多次在红地毯上看到浓妆艳抹的所谓“名媛”会将不雅的内衣肩带露在外头了。
在中国寻找名媛是件不容易的事,哪怕政界人士的后代,虽然含着金钥匙出身,在圈里混得有模有样,但真论到某些专业,她们依然离一流遥远。当名媛已泛滥时,再提这个词多少有些让人感到无奈——身份固然重要,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真正看到一个女人剥离她出身背景之外的价值?所谓的名媛们又在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将钱财地位这个优势转换成自己内在的实力呢? 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