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之锚”浮出水面
本报专访著名军事专家曹卫东和李莉,解读中国核潜艇的高调亮相
战略核潜艇是一国最后的核反击手段,毫不夸张地说,是威慑当今霸权不敢对我动武的护国神器,从此意上说,堪称“共和国之锚”,昨日,它成了国内各大权威新闻媒体的头号关键词。
自27日起,从央视连续在《新闻联播》头条位置,详细报道海军北海舰队核潜艇基地“水下先锋艇”的先进事迹,而《面对面》、《今日关注》等重量级栏目,也都以不同方式聚焦中国战略核潜艇部队。
同时,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和《解放军报》等中央媒体和军报,都在头版头条,大篇幅密集刊文,对中国海军核潜艇进行重磅报道。
中国核潜艇及其官兵,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核心机密之一,42年来始终笼罩在层层神秘面纱背后,从未如此高调过。
这些拥有原子能的心脏和铁拳、威力无穷的钢铁巨鲸,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深海,一下子浮出水面、并且笼罩在密集的聚光灯下——一件如此不寻常的事件,细细品味,背后实则大有文章。
今天,战略核潜艇,越来越成为大国战略核威慑的中流砥柱。那么,为什么要在此时公开中国核潜艇?官媒报道中提到的“初步形成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究竟说明我们的战略核潜艇——这些大国重锤、护国巨盾,拥有了怎样的实力?
为此,记者采访了著名军事专家曹卫东和李莉,请他们一一作解读。
传递正能量
媒体聚焦我战略核潜艇部队
自从1970年12月26日,中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并于1974年8月服役后,这次是首度进行大规模解密。
原来作为解放军核心机密的092型战略核潜艇,以前我们只看得到远景的镜头。而这次,内部舱室的照片、反应堆舱室、导弹发射舱室的照片,还有潜艇兵进行防核沾染清洗、核潜艇日常航行操作的图片与视频,都是首次公开发表。
在央视和《解放军报》的报道中,直接披露了中国核潜艇在战备巡航中,反应堆冷却系统故障,详细披露了孟昭旭烈士等官兵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而且,还透露了2006年8月核潜艇进行反应堆主循环泵大修的种种细节。
香港《文汇报》在报道中提问:10月27日既非中国建军节或海军节,亦非逢五逢十的周年纪念日,官方选择此时解密,到底剑指何方?
文章指出,近日日本防卫省叫嚣日方将考虑予击落中国无人机,并宣布将举行大规模对舰夺岛军演。而中国海军目前正在西太平洋上盛大上演“机动-5号”演习,而紧接着就是高调曝光核潜艇部队,这实则是对日本在钓鱼岛一再冲击中国“红线”的有力回应。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曹卫东告诉记者,“其实,宣传核潜艇官兵这个群体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计划,早已有之,只是这几天进行集中的报道。这并非因为最近周边国家的一些小动作,比如威胁要击落无人机之类的,才做出这样的反应。”
“毕竟,核潜艇官兵已经当了太久太久的无名英雄,也应该让他们亮亮相了。”忠于使命、无畏坚韧的潜艇兵的事迹,无疑能够为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
战略核威慑
潜在敌国岂敢轻举妄动
在这几天的密集报道中,关于中国战略核潜艇“初步具备核威慑、核反击能力”这个说法,引起了网友们的高度关注。
有一句名言,叫做“躺在发射架上的核导弹才是威力最大的”。这体现了核时代的核威慑逻辑。
在冷战期间,大国之间凭借各自的战略核武器“保证相互摧毁”的恐怖平衡,尽管让人回想起来依然不寒而栗,但在事实上,却保证了半个世纪内全世界的基本和平,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甚至可以说,是核威慑保护了人类文明的和平延存。
“核威慑,是指和平时期本国完整拥有核武器和投掷手段,使潜在的敌国不敢对本国轻举妄动,否则会遭到难以承受的核打击。”曹卫东对记者说,“而核反击,是指本国已经遭到了敌国的战略核打击时,幸存的战略核力量对该敌国进行报复性反击的能力。”
在曹卫东看来,由于中国向全世界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按此原则,中国的战略核武器,只有在遭到核攻击时才会使用,也就是说,动真格时必然是用来进行“二次核打击”,也就是“核反击”。
“陆基的洲际导弹、空基的战略轰炸机加核巡航导弹、海基的战略核潜艇加潜射导弹,这就是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其中,陆基和空基的生存能力都比较差。”
曹卫东告诉记者一串惊人的数字——陆基传统的发射洲际导弹的固定导弹发射井,在第一次全面核打击中,生存的概率不到10%,战略轰炸机好一点,也不到50%。而我们熟悉的那种可以开到公路上的导弹发射车,其生存概率也不过和战略轰炸机差不多。
而生命力最强韧的,是战略核潜艇,因为藏身茫茫大洋的万顷碧波之下,想要定位、跟踪,实在是太难了。“在核战的第一波打击中,有80%-90%的战略核潜艇能‘活’下来。”
高调宣布拥有“核反击能力”,说明了什么?“这有两种可能。”曹卫东对记者说道,“一种是中国战略核潜艇已经拥有了射程上万公里的新的潜射洲际导弹,可以躲在渤海湾内,或者是南海,直接就可以对美国本土进行核打击。”
而另一种可能,是中国核潜艇的降噪技术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型核潜艇可以从水下悄无声息地穿过第一岛链,进入到广阔的太平洋上,在这片地球上最大的水域上巡航,对某些大国进行非常有效的威慑。
“无论是上述那种情况,有一点其实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中国的战略核潜艇,打击范围覆盖全球,能够打到地球上的任何目标。”曹卫东说。
而李莉则透露,中国核潜艇,从早期潜艇的吨位小噪音较大,而且还不能配备远射程的战略导弹,发展到现在,已经能够潜出第二岛链以外,导弹射程已达数千公里,再加上分导弹头技术等,我国目前已掌握了世界核潜艇的主流技术。
核潜艇部队
近海防御和远海合作的
关键一环
“传统西方海权理论,讲的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在经典海权理论中,海洋作为贯穿全球的交通要道,只能供本国或本国的盟友使用,而别国却无法使用。这是一种很霸道、很不公平的做法”曹卫东说。
而中国海军却提出了“近海防御、远海合作”的全新构想。“与传统西方海权理论相比,其共同之处,是我在这片公海大洋上建立起权威,我在这里说话算数。”曹卫东告诉记者,“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海洋的通道,大家都可以一起使用,让协调、合作取代对峙与排斥。”
在曹卫东看来,想要实现“近海防御、远海合作”,核潜艇部队,尤其是攻击型核潜艇,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攻击型核潜艇拥有威胁任何水面舰艇的强大战斗力,这种威慑力,将迫使西方海军强国,不得不与中国分享海洋航道资源,并保证中国商船的基本航行安全。因为,全球部署的核潜艇,就像羊群旁忠实的猎犬,可以保护本国的船只免受伤害。
“你想要别人与你合作,首先自己得有过硬的本事。有了核潜艇,相信1995年的银河号事件,就不可能重演了。”曹卫东说道。
本报记者 屠晨昕 通讯员 李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