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围的盛宴

返回

燕翼围的盛宴

作者:祝勇 阅读数:0

  山坳间的田野上,那座巨大的城堡一眼可见。看见关西新围之前,我已经无数次地打量过它的照片,然而当我站在它的面前,它依然让我内心一悚。

  紫禁城外,皇帝视线不能抵达的远方,同样存在着许多庞大的建筑。江西赣州的这座关西新围,亦是其中之一。

  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龙南县的关西新围是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围屋之一,比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还大。

  展开一张古中国地图,我们会看到,在刀耕火种的百越之地,庐陵、赣州离中原最近;战国时,那里应是楚国的边缘。赣州于是成为南迁中原人最早的落脚之地。

  路上的祖先们,东奔西蹿,都是从赣州出发的。他们后来去湖南,去广东,去福建,去台湾,去南洋,去世界各地,奄奄一息的香火又重新旺盛起来,他们的后裔越走越远,纵横四海,在这张放射状的迁徙地图中,赣州是无可置疑的中心。

  6月里,我在赣州境内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旅行。这里河汊纵横,湖池遍地,土地丰腴,雨水晶亮,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色。中国画家里,宋代王希孟画下《千里江山图》,据说就与这里的景象十分相似。对于这些远走他乡的中原人来说,投奔南方,未必是被动的选择,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投靠。他们在这里停下疲惫的脚步,粗重的喘息开始变得柔和。在这里,他们开始开垦耕种,炊烟从大地上一缕缕地升起。

  他们留下了一个名字:“客家”。

  客家人创造了三种民居形式——围屋、土楼和九厅十八井。围屋,顾名思义,就是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围可以是防卫围墙,也可以是高层的房屋,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也有少量椭圆形状的。赣南围屋形制以方围为主,比如关西新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龙南县里仁镇的栗园围,就是一座不规则形围屋,这座由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创建的围屋,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占地面积45288平方米,是罗马斗兽场的两倍有余。

  仅从外观上看,围屋与山西高墙厚壁的古堡建筑相似,在山西的高墙大院中,也有用于射击的角楼,二者的渊源关系隐约可见。或许,当人们从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向着南方奔走流散,这种古堡式的建筑形式也被他们带到了南方,与南方的地理环境相结合,产生了围屋。也有人说,在明代,山西人要建古堡,反过来要请南方的客家人设计……

  透过那道围在外面的高墙(或高层房屋),我们分明窥见隐藏在客家人心底的紧张感。

  在龙南县有一座大型围屋——燕翼围,围墙高达14.3米,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比关西新围的围墙还高。围墙上布满火枪眼,东南西北四座炮阁交相呼应。进围内须经过唯一的围门,围门设有外铁门,中闸门和内木门,只要围门一关,外人就休想进来。楼上有米仓,院内有水井,可维持守卫者的生存,所说墙面是用糯米粉、红糖和蛋清搅和粉刷上去,没东西吃时,可剥下来用水煮充饥。因此,与其说是一处民居,不如说是一座军事要塞。民国时代,蒋经国以赣南行政公署专员的身份视察燕翼围,惊呼:“翅鸟难飞越高大的燕翼围顶……一堡垒也!”

  围屋的内部却是营造得万分精巧。风花雪月,烟雨落霞,都会在这样的房子里停留,伸手可及。

  燕翼围前,有一个15亩的水塘,据说是当年建围时取泥造砖时挖掘的,大得盛得下一场龙舟赛。每逢端午这天,村人们都要在塘里赛龙舟,还会举行一场千人筵,全村人都参加。当地的朋友带我匆匆赶到这里,就是为了赶上这场乡村盛筵。

  一进围屋,我的脑子里轰地响了一声。围屋的空地上,200张方桌连接成的一张长桌,所有人坐在它的两侧,杯酒相撞,人声鼎沸。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阵势,一千人的筵席,犹如一场规模浩大的行为艺术,更像是真正的3D大片。我猜,如此强悍的动员力,既来自基因里的血肉亲情,也来自餐桌上美食的召唤。

  我在桌边坐下,立刻消失在人浪声浪中,在这个巨大的容器里,溅不起一点水花。